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勇 车文博】阿拉伯人性论的理论精华

阿拉伯地区是阿拉伯人的发祥地,也是伊斯兰教诞生的摇篮。在这片古老的大陆上,古埃及人的尼罗河文化、古巴比伦人的两河流域文化,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时两个地区的古老民族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但是他们的宇宙观中所蕴涵的许多朴素唯物主义认识,正是人类自然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古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历史性远征,又将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到阿拉伯世界。从公元8 世纪起,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建立,阿拉伯世界经济的繁荣,古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在这个地区空前汇合,出现了阿拉伯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文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在哲学心理学尤其是人性论的理论方面的成果也十分辉煌。
一、人性地位论的思想精髓
人性神赋说( doctrine of divinely endowed nature of human) 是中世纪阿拉伯关于真主决定人性的本质及其来源的学说,也是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性地位论。
阿拉伯哲学心理学思想家高举“真主”(“安拉”)的旗帜,提出“真主决定论”或称“人性神赋说”。“安拉”系阿拉伯文Allāh 的音译,是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唯一的神。穆罕默德(Muhammad ,570 - 632) 创教时,将安拉奉为创造宇宙万物、主宰一切、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为伊斯兰教第一个基本信条。《古兰经》中用99 种美名来称呼安拉,如慈惠者、自在者、全能者、永恒者、圣洁者、圣尊者、独一者等等。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称安拉为“胡达”,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安拉为“真主”。
作为“真主”的“启示”和伊斯兰教基本经典的《古兰经》明确指出,人的本性是由安拉创造并决定的。主在创造人时,“他精制他所创造的万物,他最初用泥土创造人,然后用贱水的精华创造他的子孙,然后使他健全,并将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体中,又为他们创造耳目心灵”[1] 。还说:“我的确已把人造成了最美的形态。”[2] 基于人是天地间的精华,是真主精神的体现,是真主所创万物中最美的形态,故真主宣布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1] 。《古兰经》这一学说既蕴涵了一种人神合一的思想,又提出了一种人的地位仅次于真主的观点。
诚然,真主与人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但是,伊斯兰教既没有把人性与神性分离以致对立起来,也没有把人性与神性完全等同起来,而是仍然承认人性的自然存在。所以,人不必为了获得神的宽恕而永远贬抑自身。伊斯兰教中没有修道院,没有终身禁欲不婚的修士、修女或僧尼一类的出家者。《古兰经》对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实际事务如执政掌权、商业贸易、结婚生子、饮食卫生的态度既不忽视更未否定,对之都有详尽的指导与规范,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合乎人性,顺乎人情,如孝敬父母、尊重亲友、关照邻里、乐于施舍、救助孤贫、对人宽恕等等。
苏非派神秘主义泛神论传播者哈拉季( al-Hallāj ,858-922) 藐视正统派神学的权威,宣传神人“合一之精粹”,主张除真主本体外,世界上别无实在,世界只不过是幻象; 认为真主借万象而与人对话,使人类的本体和真主的本体化为一体。他声称“我就是真理(即真主),可以与真主亲密交流。他的行为、思想和抱负无不为真主所渗透。他甚至作诗道:
我即我所爱,所爱就是我;
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躯壳;
见我便见主,见主便见我。
显然,这种将自然、人与神相提并论或同一化,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的地位,故诗一传出,即被逮捕法办,囚禁九年后,以亵渎神明罪被断肢、刺身、斩首、焚尸、扬灰,成为苏非主义史上最大的殉道者[2]
中世纪伊斯兰教苏非派哲学家伊本·阿拉比(ibn-al-Arabi ,1165 - 1240) 认为,真主神性的最高显现是人,人是整个天地万物的缩影,其本身包括宇宙的完美性,同时也具有神性本性的圆满至善。所以,人是宇宙理性和存在的化身,在人身上体现了真主的所有属性或完美性。真正能完全认识真主的只有人,人知道真主的双重特点:一方面是本质上的实在,另一方面是这一实在在感官认识的世界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万有单一论”,即真主是绝对单一的存在,亦即光明。诚然,阿拉比创立了神秘主义的泛神的一元论学说,但通过真主具有“隐”和“显”两种存在形式,肯定了人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
精诚兄弟社( Ikhwān-al-Safā’) ,亦译“精诚同志会”,又称“公道派”,10 世纪下半叶在伊拉克的巴士拉成立的伊斯兰教秘密学术组织。精诚兄弟社宣称,伊斯兰教已为愚昧污染,时人已陷入迷误,需用哲学与科学知识予以涤除。精诚兄弟社强调,人是整个宇宙舞台的中心,是上升的和下降的两个宇宙活动的汇交点:人的肉体是物质上升发展的结果,人的灵魂由于从上界下降而与肉体相结合。人因同时具有肉体和灵魂这两个本质,而出现极端矛盾的现象。“它们是属性相异、情况相反的两个本质,而在一时的行为和偶然的性状方面又是共同的。人为了自己物质性的肉体,愿意留在尘世,盼望在尘世永存;为了自己精神性的灵魂又要求来世”[3] 。这样,人在尘世上的行为和境遇往往难以统一。只有人在尘世中的幸福体现在不断的上升之中,社会等级的上升使人的身价提高,灵魂、德行的不断完美,真正的知识不断增多,人就会越像天神,越接近造物主。
伊本·西那(ibn-Sina ,980-1037) ,拉丁名“阿维森纳”,是塔吉克人,生于中亚布哈拉城附近的艾富申村(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是阿拉伯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当时被誉为“学者之王”、“医师之首”。198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隆重举办了伊本·西那诞辰1000 周年的纪念活动。他的著作极多,据说有276 () ,其中有很多心理学论著,如《论灵魂》、《论灵魂的异国》、《论灵魂的存在》、《论灵魂与肉体》、《灵魂学》、《论灵魂的潜在力》以及长诗《灵魂颂》等。他还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撰写了许多介绍、诠注、评论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论文。百科全书《治疗论》(17 ) 中的第6 卷是伊本·西那《论灵魂》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继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一书以后中世纪最全面、最系统地阐述心理学问题的一部经典著作。该书不仅表现了他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和盖伦心理学思想的继承,而且还表现了他根据当时外国自然科学的成就及其个人的观察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
伊本·西那认为,人是高于一般动物的社会存在。“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 人如孤零零一人,万事自己动手,没有同伙协助他取得生活必需品,那他就不能很好地生活”[4] 。他主张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强调共同劳动生产、彼此互相合作、遵守伦理规范和各种法律制度。在他提出的“公正城”内“, 人人有工作,人人有地位,人人受益于他人”[5] 。显然,这肯定了人性的社会本质及人权的价值。
二、人性要素论思想的核心
人类双性说(double-natured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是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伊本·巴哲( ibn-Bājjah ,1095 - 1138) 有关人类行为要素的学说。他先后在塞维利亚、格拉纳达及非斯(摩洛哥) 等地从事学术和政治活动,对哲学、数学、心理学、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均有研究,一度任宫廷大臣,后被诬以叛教和伪信罪而遭毒死。
伊本·巴哲认为人类行为具有双重性: (1) 动物性,指人被迫的本能的动物行为。譬如,人因为石头绊伤了他而将石头砸碎,这是一种动物行为。(2) 人性,指人的选择性的目的性的行为。譬如,这个人为避免别人绊伤而把石头打碎或搬开,这就是人性行为。在他看来,人的选择性行为出自依靠思维和深思的选择,他还以其拥有意向而有别于无机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因此,伊本·巴哲讲,人的大多数行为的构成,一部分来自动物性,另一部分来自人性。他还指出,人很少仅具有纯粹的动物性行为,而主要是人性行为。这种行为应当为信仰真主是唯一造物主的伊斯兰教“唯一论者”所具有。如果这整个的人性行为全是为了追求见解的正确而摆脱沾染动物心理,那么这种人一生下来其行为就赋有神性而不是人性。同样,像这样的人还应当要求他不断增加其德行,以便能接受人性的心理而不是动物心理所要求的一切[6] ( P147) 。可见,伊本·巴哲承认人具有动物性和人性双重性,且人性居于主导地位,这一观点颇有见地。
11 世纪末至14 世纪末,共相(一般) 与殊相(个别) 的关系始终是经院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概括地讲,唯实论(或“实在论”) ( realism) 强调共相或一般的实在性,并且认为共相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个别事物的本质,否认或贬低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唯名论(nominalism) 则强调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否认共相或一般的客观实在性。
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的分支神智学派的主要代表苏哈拉瓦迪(al-Suhrawardi ,1153 1191) 的“人性个体说”正是在上述唯名论与唯实论哲学争论的背景下生成的。他指出:“有人说先有本性再有偶因,此言差矣,因为种类的本性,如人性,一旦先存在,尔后才是偶因,好像先有全称的绝对的人性尔后才是个人,这不可能,因为只有存在个别的人才有人性,绝对的只存在于实体之中。”[7] 物体的本质由物质和形式构成,两者只在思想上可以分开。可见,苏哈拉瓦迪的人性观反对抽象的人性论,肯定人性的个体实在性是有意义的。但一般与个别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联系在于,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两者的区别在于,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而任何个别又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事实上,抽象的、普遍的、共同的人性总是要通过具体的、特殊的人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来。现实的人性都是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故苏哈拉瓦迪的人性个体说,也有忽视共同人性或普遍人性的缺陷。
人性善恶说( good - and - evil approaches to human nature) 是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心理学思想家关于人是否生来就有善恶的人性学说。主要有两种主张。
第一,人性善恶两重说。伊斯兰教认为人具有善恶两重性,人的本性具有天赋的品级,“行善的人和作恶的人都各有若干等级”[1] 。对人性和人的行为被创造与自由选择的关系,不同的教派则有不同的看法。宿命论派(又称“贾卜利派”) 主张真主是全知全能的,在创造人的灵魂时,真主已知每个灵魂要选择的善恶及后果。正统派主张真主创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然后让人自己去选择。
活动于8 10 世纪的穆尔太齐赖派(al - Mutazilah) 反对神人同形同性说的拟人论和宿命论,主张“善与恶是两种自存的属性”[8] ,认为人有辨别善恶的能力,真主只是依人类选择的善恶而定赏罚。他们不同意正统派的观点,把人的能力溶化在真主的能力之中,认为人没有独自能力,只存在真主的能力,由真主决定奖和罚。既然任何事物均有善与恶两种属性,那么人就应凭自我本性了解善与恶,人只是获得自己应得的奖赏或惩罚。他们坚持真主是公正的,把宇宙留给了人,真主只是在旁观,赏善罚恶,引善避恶,人要独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0 世纪伊斯兰哲学家、医生、伦理学家伊本·迈斯凯维(ibn Maskawaih ,930 - 1030) 也坚持善恶两重说。他是波斯(今伊朗) ,写有《品格修养论》(亦译《道德修养》) 。此书虽比叶海亚·本·阿迪的同名著作大约晚50 ,但比那本书系统而生动。伊本·迈斯凯维认为,人的天性有本善者和天性本恶者,他们永生不变,但多数人生而不属以上两者,他们常因教育或习染而具善或恶,人须求其理性的灵魂之美德。
第二,人性非善非恶说。人性非善非恶说( neither - good - nor - evil approach,es to human nature) 是中世纪阿拉伯杰出心理学家伊本·西拿关于人性的本质及其生成归因的理念。
伊本·西那(拉丁名为阿维森那,Aricenna) 认为,人性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他说:“一切德性,好的或坏的,都是后天养成的;当一个人尚未形成一定的德性,令自己养成这些德性,当他的心灵在某种特定的道德特性下发生改变时,他可依靠自己的意志抛弃它而趋于其反面。”[9] 在伊本·西那看来,人的天性既非善亦非恶,然而更近善而远恶。他指出,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会促使人发生改变,达到完美。他认为儿童的可塑性最大,应从其诞生之时起就要关注道德教育。因为邪恶的道德会很快侵蚀年幼的孩子,恶习极易独占上风。如果有任何邪恶的道德和恶习对其施以影响,就会主宰他,到那时他就难以挣脱这些邪恶的道德和恶习,亦无法与其抗争。伊本·西那还认为环境在人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很重视童年时期对儿童所能造成影响的一切,如乳母、教师、朋友。他还谈到择友的问题,指出一定要选择志同道合、品行高尚的人做朋友,将之作为自己的镜子,以他们的优良品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才不致误入歧途[10]
三、人性价值论的精神实质
人性价值论在阿拉伯人性论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人性价值论呈现出其理论的多元性。第一, 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真理说(truth approaches to human value) 或称“人的价值理性说”是铿迭(al-indi 800 - 899) 所倡导的人性价值学说。铿迭被称为“第一位阿拉伯哲学家”。他最早把古希腊哲学引入伊斯兰国家,为中世纪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亦称“胡卡玛学派”) 的奠基人。铿迭认为,人最有价值的事情是寻求真理,人的自身行为应与真理相一致;人若要获得幸福,除敬畏造物主外,同时须专心求学,勤勉为善。
铿迭认为,既然人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那么人就应学习“智慧中的智慧”——哲学。他说:“人类最高贵的艺术是哲学艺术,它的定义是尽人之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哲学家追求学问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并在行动上凭真理办事。⋯⋯最崇高的哲学是第一哲学(高于人类一切学科的誉称) ,我指的是所有真理起源的第一真理的学问。”[6] ( P52) 它使人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人类的自身,消除私欲,行善弃恶。
第二,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德行说(virtue approaches to human value) 是伊斯兰哲学家伊本·迈斯凯维所倡导的人性价值学说。他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伦理学的影响,试图把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义融合在一起,创立一门独立于伊斯兰教义、教法的伦理学科。他认为,人性之高低,人品之高下,均以理性灵魂之美德为标准。就是说,人只有尽其理性灵魂之美德的本性,才能称之为幸福。他以为人要达到“完人”,就要具有智慧、节制、勇敢、公正四大基本美德,杜绝愚昧、放纵、懦弱、不义四大恶习,这既是人性最佳价值之所在,又是人自我教育、自我克制之结果。
第三,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free will approaches to human value) 是穆尔太齐赖派所坚持的人性价值的学说。
瓦绥勒·伊本·阿塔(Wāsili-bn-Atā’,699 -748) 是阿拉伯神学家,穆尔太齐赖派的奠基者之一。因他坚持既非信士又非非信士的中间地位的立场,与师说相背,遭师斥而离去另立讲席,故又名“分离派”。他声称《古兰经》是有始的,“被造之作”,非永恒的。他信奉自由意志论,反对宿命论的前定说,认为真主只是创造了人行善行恶的能力,并未前定人的善或恶的行为,人们行善还是作恶均凭自己意志自由决定,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伊斯兰教穆尔太齐赖派神学家、作家、自然科学家查希兹(al-āhiz ,770 - 869) 强调指出,人的价值全在于自由意志,人能自然地、意志自由地完成自己的行为。当谈论真主的公正性时,穆尔太齐赖派集中于阐明人所具有的责任及其选择行为的自由。显然,真主的公正原则,要求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意志自由和负有责任。换句话说,人的自由及其责任感产生于真主的公正原则。这样,根据人的意志自由原则,人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古兰经》明文规定:人所获得的一切来自真主,也取消于真主的意志,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被记在真主的一切“记事板”上。那么,怎样将人的自由问题同《古兰经》的一些章节中的思想协调起来呢? 穆尔太齐赖派认为:使万物各具一形的真主的意志同人的意愿的行为本身无关。但是神的永恒意志及其出色的创造力,表现出真主知识之渊博,他就是用这种意志创造了宇宙,从无中创有。同样,证明一切事情都记载在真主的“记事板”上的《古兰经》经文也向我们表明了真主知识的高深,这种知识与人类的意志自由并不矛盾。《古兰经》的一些章节也肯定了人有选择行为的意志自由, 也强调了每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6] ( P31 - 32)
应当指出,阿拉伯伊斯兰学者已触及了人性的超越性即灵性的层面。苏哈拉瓦迪的宇宙论提到了四大世界, 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 玛拉库特 (Malakūt) 天界灵魂与人类灵魂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mundus imaginalis) ,也就是介于这种纯粹的光明存在的理智世界与感官世界之间的世界;而感知这个世界的器官就是能动的想象力(active imagination) 。通过这个中间世界,我们就能够揭开苏哈拉瓦迪所论述的“灵性”的奥秘。《西方流放者游记》实际上是一整套陪伴着弟子到东方旅行的入会礼仪式,换言之,这一简短的、谜一般的叙述帮助“流放者”找到“自我”。苏哈拉瓦迪及其东方神智学家认为,哲学思辨与灵性圆满密不可分。他们将哲学寻找纯粹知识的方法,与苏菲派追求内心净化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显然,创造性的想象力使人们有可能发现一个中间世界,它与萨满出神状态的幻觉以及古代诗人的灵感是相通的。我们知道,史诗以及某些类型的童话故事都起源于上天入地的出神之旅和冒险故事。所有这些,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叙事文学在“灵性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们认识到,20 世纪的西方世界发现无意识和辩证的想象力是何等的重要[11]
综上所述,阿拉伯古代人性论是伊斯兰哲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轨迹,日益显露出人学思想的光辉。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哲学思想在时间观念上距离当代人相差甚远,但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在我国当今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古兰经[M] . 马坚,.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 伊本•赫利坎. 名人列传[A] . 陈中耀. 阿拉伯哲学[C]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30.
[3]精诚兄弟社书信集:3 [A] . 陈中耀. 阿拉伯哲学[C]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59.
[4]伊本•西那. 拯救书[A] . 陈中耀. 阿拉伯哲学[C]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44.
[5]伊本•西那,治疗书(神学) [A] . 陈中耀. 阿拉伯哲学[C]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60.
[6]穆萨•穆萨威. 阿拉伯哲学[M] . 张文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苏哈拉瓦迪. 照明的哲理[A] . 陈中耀. 阿拉伯哲学[C]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20.
[8]沙赫拉斯塔尼. 教派与信条:1 [A] . 陈中耀,阿拉伯哲学[C]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04.
[9]阿布德•拉赫曼•那奇布. 阿维森那[M] . 张在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45.
[10]吴式颖,. 外国教育思想史:3 [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69.
[11]米尔恰•伊利亚德. 宗教思想史[M] . 晏可佳,,.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063 - 1064.
 
(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9 月。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