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海,1962年9月生,湖北省荆门市人。1988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91年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毕业;1994年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1994年留校任教,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儒家哲学。
职务与兼职:
南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理事;天津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所获荣誉:
1996年获天津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1999年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2002年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第三作者);2002年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第二作者);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获天津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入选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为主要成员。
主要著作:
1《现代新儒学论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
4《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成中英文集》(四卷)(合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南开哲学》,第一辑2006年、第二辑2007年、第三辑2008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7《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求是》2010年第6期;《理论学习》2010年第6期。
2、《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读<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3、《“孝”: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4、《“复归”论的文化意蕴与理论局限——以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为例》,《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
5、《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三题》,《齐鲁学刊》2009年第6期。
6、《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7、《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创获——读<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06年第2期。
8、《从后现代视野看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2期。
9、《从“亚洲价值观”的兴起看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10、《从文化认同看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11、《从“圣之时者”与“因革损益”看孔子的精神品格》,《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12、《对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时代性”观念的反省》,《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3、《从后现代视野看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
14、《论当代中国文化面对的时代性张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15、《从“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16、《从后现代视野看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
17、《接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源头活水——纪念“中国哲学史座谈会”50周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论儒学现代转型的两条基本路向》,《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19、《复归“哲学”的本性》,《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20、《牟宗三“中国哲学特征”论评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1、《论“以中释中”》,《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22、《“马魂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6期。
23、《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面相——从牟宗三、劳思光看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24、《意义哲学:未来中国哲学的一种可能形态》,《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25、《中华民族精神的形上内核新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26、《在综合创新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记方克立教授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27、《论21世纪中国哲学和时代使命》,《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28、《“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论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特质》,《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29、《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需要充分体现自身特质的理论形态——<和合哲学论>评介》,《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30、《和谐社会建构:以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内在动力》,《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31、《论中国文化现代发展的三大阶段》,《南开学报》2005年第6期。
32、《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4期。
3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问题再探讨——以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为例》,《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0期。
34、《从近现代历程看中华文化的当代走势》,《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5、《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中国哲学方法论省思》,《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36、《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37、《现代新儒学述评》,《求是》2004年第6期。
38、《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两点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39、《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40、《从“述而不作”看中国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1、《道家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42、《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3、《评殷海光的中国文化观》,《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4、《西方后现代转向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南开学报(哲社科版)》1999年第6期。
45、《后现代背景下的牟宗三新儒学思想》,《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
46、《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7、《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湖湘论坛》1999年第1期。
48、《五四运动:中国文化走向第二个轴心时代的起点》,《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5期。
49、《展望21世纪儒学应当正视的两个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50、《论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向度——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51、《后殖民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超越西方之“他者”的存在形态》,《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
52、《新儒学与现代性》,《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
53、《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4、《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
55、《全球化与中国化的良性互动》,《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
56、《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略论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4年第3期。
57、《“现代新儒家”概念之我见──兼论余英时思想之学派归属》,《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58、《文明的冲突真的取代了利益的冲突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价》,《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10期。
59、《中国哲学之“重合”传统及其现代走向》,《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
60、《道德的形上学与本体诠释学比较研究》,《人文杂志》1995年第2期。
61、《意义哲学的探索——刘述先新儒家思想述评》,《学术月刊》1995年第3期。
62、《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63、《儒家道德人文精神的现代贯注——现代新儒家“社会控制”思想探微》,《理论与现代化》1995年第6期。
64、《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
65、《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中州学刊》1995年第3期。
66、《道德的形上学与本体诠释学比较研究》,《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6期。
67、《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人文杂志》1996年第3期。
68、《内在与超越——论第三代新儒家的哲学取向》,《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
69、《在<周易>与“世界哲学”之间──论本体诠释学的哲学路向》,《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
70、《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理论与现代化》1996年第10期。
71、《方东美成中英刘述先合论》,《学术界》1996年第1期。
72、《民族性应当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落脚点》,《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73、《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成中英本体诠释学评析》,《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74、《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1期。
75、《胡适思想三题》,《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76、《“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河北学刊》1997年第5期。
77、《民族本位的世界主义情怀──—论新儒家对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立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3期。
78、《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79、《论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80、《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回省与展望──写在<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出版之际》,《南开学报》1998年第5期。
81、《论邓小平的动态平衡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82、《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和亚洲价值观的崛起》,《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
83、《从心性学说看荀子思想的学派归属》,《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
84、《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代张力看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第6期。
85、《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86、《本体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访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教授》,《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
87、《评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88、《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评介》,《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1期。
89、《“内圣”开出了“新外王”吗?》,《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
90、《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评析》,《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91、《蔡仁厚新儒家思想述评》,《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92、《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学术研究》1993年第3期。
93、《论章太炎的民粹思想》,《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94、《成中英教授再谈本体诠释学》,《哲学动态》1992年第9期。
95、《30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光明日报》
96、《“中华民族精神”新省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