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举办“纪念赵凤岐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思想座谈会

  2019年9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承办的“纪念赵凤岐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副所长兼纪委书记冯颜利研究员、副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所原所长李景源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求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科技日报》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赵凤岐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教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在60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中,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开创了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赵凤岐先后著有《辩证法论集》《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辩证法•范畴与现实》《论绝对与相对》《关于一般与个别两个命题的考察》《系统科学与辩证法》《论统一性和多样性》等一系列探索、研究和阐发辩证法范畴的学术成果,以及《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与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具有时代标志的理论成果》《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等以中国现实为基础的哲学理论成果。可以说,赵凤岐先生的学问和思考已经化为文字和著述融入中国学术思想宝库,并将长久地熏陶和滋养后来学人的成长。 

  王立胜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既是缅怀赵凤岐先生不平凡的人生,总结这位当代哲学家的深邃思想,追忆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人民情怀,学习这位哲学教育家的大家风范和为师之德;也是希望通过对先辈学者的纪念,勉励后来者继往开来,继承前辈学者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好地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和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哲学所最早设立的主要学科之一,拥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始终秉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传统,在1978年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以赵凤岐先生为代表的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前辈们,不仅发表了《让实践第一的观点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体系》等文章,还集体编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俗讲话)》一书,这些著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被人们誉为“新时期的‘大众哲学’,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的新时代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要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做到创新和超越,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景源作了题为“铺路甘献头作石:读赵凤岐先生专题学术文集《辩证法、范畴与现实》有感”的主题报告,从以振兴中华为理想的家国情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以历史经验为镜鉴的哲学反思这三个方面,对赵凤岐先生的学术历程作了系统的回顾与深刻的总结。他认为,赵凤岐先生把哲学研究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升为与国家兴衰相关的事业,进而又把这与国运攸关的事业升华为一生为之穷根究底的志业,体现了他至高的人生境界。哲学如何从更深层次反映时代、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是赵凤岐先生一生思考的主线。他的辩证法研究的重要特色,是化辩证法的实质为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类思维史上的重要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会议期间,赵凤岐先生生前的同事和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浩、陈中立、闵家胤、田时纲、贺林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赵智奎、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贺金瑞、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原主任路印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许先春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教授黎德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中国科技日报》总编室主任马树怀编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编审王丰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长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毕芙蓉研究员、李俊文教授、高岸起研究员、周丹副研究员等,也回顾了与他共度的岁月,追溯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和启迪。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赵凤岐先生是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具有无穷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们的一致爱戴。追思是为了前行,赵凤岐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紧跟现实,因此,我们要继承这样的一种理论品性,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在新时代条件下的超越。对于赵凤岐先生的最大纪念,就是要坚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牢记先生嘱托,扎实看书,老实思考,踏实研究,以好的学术成果告慰先生。 

  (供稿:范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