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逻辑学

【孙中原】论《墨经》的认知学说

 

一、引言:微型百科论认知

《墨经》是微型百科全书。用E考据, 即电子数字化考据方法, 统计《墨子》中字使用共357, 其中意涵知识, 认知, 知道, 认识345次。1本文列举《墨经》中与人类认知现象有关的论述, 共计31, 说明《墨经》中涉及认知学说的范畴和原理, 以及有关认知对象和方法的论述, 都有无与伦比的独特创见, 有极其珍贵的启示借鉴价值, 值得继承, 发扬光大。

《墨经》系统论述认知学说的范畴和原理。范畴浓缩命题、原理和论证的意涵, 命题、原理和论证, 展开范畴的意涵。狭义《墨经》, 指《经》《经说》上下, 共四篇。《经上》《经说上》100, 论述认知科学范畴的定义、划分和简单命题。《经下》《经说下》83, 论述认知科学的命题和原理, 论证的简括语, 说在” (论证的理由在于) 格式。

借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的口气, 断定狭义《墨经》作者, 是东北方齐国墨者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 当时叫东方墨者、北方墨者或东北方墨者。五侯, 即伍侯, 据考证是伍子胥后人。

《庄子·天下》称《墨经》, 晋鲁胜称《墨辩》《辩经》, 总结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和当时各门科学知识, 贯彻彻底无神论, 是中华民族传统科学精神的典范, 墨学发展的高峰, 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举世瞩目的量子卫星墨子号, 受《墨经》光学认知的启迪。 (1)

广义《墨经》, 是狭义《墨经》四篇, 加《大取》《小取》, 简称二取。《大取》论证的简括语, 其类在” (论证的典型事例和同类事例在于) 格式。《大取》作者, 据考证是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 驻楚国, 在河南南部邓陵 (邓州一带) , 以邑为氏。《小取》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总论, 作者据考证是相夫氏之墨”, 即西方墨者, 秦国墨者, 简称秦墨。见表1《墨经》结构;2二取结构。

1《墨经》结构     下载原表

表1《墨经》结构

2 二取结构     下载原表

表2 二取结构

二、论认知学说的范畴和原理

《墨经》论认知学说的范畴和原理, 浓缩认知能力、来源、活动、过程、阶段、性质、种类和标准的知识内涵, 常称为知识论, 认识论, 认知理论, 认知学说。这部分知识, 是墨家科学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

《墨经》明确论述感性和理性两种认知, 特别重视为知”, 即自觉实践的知识, 这是极其新颖和超越时代的认知科学真理。《墨经》论认知学说的范畴和原理, 自成系统, 是对人类认知规律最早的理论概括, 极富创见。诗以咏之:感性理性细考论, 重视为知重实践。认知学说成系统, 认知规律推元研。

() “知, 材”:认知能力

《经上》说:“, 材也。《经说上》解释说:“知也者, 所以知也, 而不必知。若明。认知能力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人凭借认知能力, 认知事物。仅有认知能力, 未必能求得知识。如人眼睛明亮, 视力健全, 未必能看见。意谓认知潜能在人身, 求知本是人天性。获取认知有条件, 认知能力可依凭。

马克思形容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器官, 是尚未运作, 发挥作用的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1]0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宗明义说:“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 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 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 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 或竟是无所作为, 较之其他感觉, 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认知事物, 并显明事物之间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 以得于视觉者为多。赫拉克利特说:“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

柏拉图说:“在所有感觉器官中, 眼睛最像太阳。古希腊哲人所论, 与《墨经》论认知能力范畴的定义内涵契合。《墨经》论认知学说的诸范畴, 都以用眼睛视物为例。《墨经》对人类认知活动的理论概括和语言表达, 与西哲诸大师的议论相比, 奇妙相合, 异曲同工。

() “知, 接”:感性认知

《经上》说:“, 接也。感性认知, 是认知主体, 接触外界事物, 所获得的知识。是《墨经》感性认知范畴定义中的关键词, 种差, 本质属性, 特有属性。认知主体, 不接触外界事物, 就不能获得感性认知。

《经说上》解释说:“知也者, 以其知过物, 而能貌之。若见。感性认知, 是认知主体, 用认知能力, 接触外界事物, 与外界事物相过从, 打交道, 而能描摹外物形貌。如眼睛接触外物, 看见外物形貌。《墨经》对感性认知范畴的定义和解释, 与现今哲学教科书的内容, 奇妙相似。可见古今认知哲理相通, 《墨经》的理论总结和语言表达, 难能可贵。

()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GZMZ201806005_20000.jpg&uid=WEEvREcwSlJHSldRa1FhdXNXaEd1ZDNQNzNKVzhiclhIbmxkNU4wM0hpS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明”:理性认知

《经上》说:“□, 明也。理性认知, 把握本质, 清楚明白。是《墨经》对人类认知活动范畴定义中的关键词, 种差, 本质属性, 特有属性。《经说上》解释说:“□也者, 以其知论物, 而其知之也著。若明。理性认知, 用认知器官, 分析整理事物, 认知深切著明。如用心观察, 看清事物。《经说上》解释用词中的”, 指看明白。

□, 是《墨经》自创字, 结构是下加”, 表示用心思维, 清楚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形成理性认知。□, ”, 特指理性认知, 清楚明白, 知道认识, 又叫明知”:明白知道;“论物之知:经分析整理的系统知识。”, ”, 有伦理, 分析整理, 使认知有条理。”:显著, 深切著明, 透彻明白。

理性认知, 是比感性认知阶段, 更为高阶的认知, 是人类认知活动所追求的目标。诗以咏之:《墨经》作者独创性, “下加表理性。把握本质和规律, 分析整理成系统。见物就要看清楚, 理性认知深而明。

() “虑, 求”:思虑活动

《经上》:“, 求也。《经说上》:“虑也者, 以其知有求也, 而不必得之。若睨。思虑是求知的活动和状态。用认识能力求知, 未必获得知识。犹如人用眼睛斜视, 不一定能看见。是《墨经》对人类思维活动范畴定义中的关键词, 种差, 本质属性, 特有属性。

, 即追求, 谋求, 寻求, 索求, 探求。求, 要用力气,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玉篇》:“, 索也。《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是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特点是积极探求。

《非命下》说殚其思虑之知”, 把殚精竭虑, 作为人类智力构成的特征。2《尚同中》说:“使人之心, 助己思虑。”“助之思虑者众, 则其谋度速得。把借助众人之心, 帮助自己思考, 作为提高谋划效能的途径。诗以咏之:思虑探求为求知, 积极探求未必得。使人之心助己思, 众人助思谋速得。发挥人类能动性, 科学认知才能得。

() “知:闻、说、亲;名、实、合、为”:认知种类层级

《经上》说:“:闻、说、亲;名、实、合、为。《经说上》解释:“传受之, 闻也。方不彰, 说也。身观焉, 亲也;所以谓, 名也。所谓, 实也。名实耦, 合也。志行, 为也。知识种类:闻知、说知、亲知。知识形态:名知、实知、合知、为知。

传授得来是闻知, 通过耳闻而得知。推论知识是说知, 间接推论而得知。观察得来是亲知, 亲眼所见即亲知。称谓手段是名知, 名知就是概念知。对象知识是实知, 指认实体即实知。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合知, 知其名又知其实。自觉实践是为知, 改造世界即为知。诗以咏之:闻说亲知说来源, 直接间接两种知。名实合为说层阶, 逐层登阶长认知。

为知”, 有意识地自觉实践, 是认知的最高层级。列宁《哲学笔记》说:“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 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的一致的观念’, 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极其接近于下述这一点, 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认识过程, 其中包括人的实践和技术”;“人从主观的观念, 经过实践’ (和技术) , 走向客观真理[2]03, 204, 215

《墨经》多条解释发挥为知”, 即有意识自觉实践的认知, 其思想意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真正接近于黑格尔和列宁的相关表述, 这乍看似乎令人十分惊奇, 但的确又是铁一般的事实。

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确乎可以说, 《墨经》作者已经攀登到古代哲学的最高峰。在中外其他哲学家, 正从地水火风、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思考世界本源时, 《墨经》已在十分成熟地定义论证数十百个认知科学范畴。

著名史家杨向奎, 振臂呼喊惊世人:“一部《墨经》, 等于整个希腊。[3]5, 52我为向奎唱赞歌:《墨经》浓缩希腊人。《墨经》富含中华认知学说信息, 是中华认知学说永续研发的起点, 进阶发挥的基元, 是有开端, 无终点, 有预想, 待完善的中华认知科学化的蓝图。诗以咏之:《墨经》浓缩古希腊, 堪与西哲比雄风。微型百科构系统, 现代学科可借镜。

() “非命尚力”:命与力

《非命下》说:“天下之治也, 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 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 夫安危治乱, 存乎上之为政也, 则夫岂可谓有命哉!”“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

《小取》架构非命推论式:“且入井, 非入井也;止且入井, 止入井也。且出门, 非出门也;止且出门, 止出门也。若若是:且夭, 非夭也;寿且夭, 寿夭也。有命, 非命也;非执有命, 非命也。无难矣。此与彼同类, 世有彼而不自非也, 墨者有此而非之, 无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 与心无空乎内, 胶而不解也。此乃不是而然者也。

《墨经》厘定困扰国人的命与力范畴, 主张不靠天命靠人力, 充分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 积极有为改造客观世界, 增进福祉。诗以咏之:《小取》作者巧类推, 批判儒家命定论。认知理论逻辑化, 弘扬真理纠迷信。见表3《小取》非命推论式解释。

3《小取》非命推论式解释     下载原表

表3《小取》“非命”推论式解释

() “本原用”:真理标准

真理检验三标准:“本原用”, 即历史、现实和应用。《非命上》说:“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即根据历史经验。原, 即根据现实经验。用, 即从实际应用, 检验言论符合人民利益的程度。诗以咏之:墨家首提本原用, 历史现实和应用。检验真理三标准, 启发当今意恢弘。

() “巧传求故”:探求因果

《墨经》第一条定义原因的范畴:“, 所得而后成也。《经上》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求故成科学, 说明探求因果联系, 对科学认知的决定性作用, 揭示《墨经》科学认知形成的机理。巧传, 即世代相传手工技巧。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 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宗明义说:“技术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前者知其原因, 后者则不知。凭经验的, 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大匠师应更受尊敬, 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深切, 也更聪明”;“我们说他们较聪明, 并不是因为他们敏于动作, 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 懂得原因”, “而理论部门的知识, 比之生产部门, 更应是较高的智慧。《墨经》的科学精神, 与希腊古哲酷似。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特·瓦尔托夫斯基说:“从古到今的能工巧匠中, 向来就存在着许多不可言传的知识。科学应该承认这些知识, 总结它们, 提高它们。[5]05-306

() “法取同, 观巧传”:法则规律

《经说上》说:“法取同, 观巧传。即概括手工技巧的规律, 形成科学原理。《经上》说:“法同则观其同。《经下》说:“一法者之相与也尽类, 若方之相合也, 说在方。《经说下》解释:“方尽类, 俱有法而异, 或木或石, 不害其方之相合也, 尽类犹方也, 物俱然。

即与一共同标准相合, 属一类, 与标准方形相合, 属方形, 论证的理由是分析方形的法则。所有方形属一类, 都合乎方形的法则, 又有不同, 或是木质的方, 或是石质的方, 都不妨害方形边角的相合。一切同类事物, 都与方形的道理一样。概而言之, 所有事物都是如此。

() “法, 所若而然”:科学检验

《经上》说:“, 所若而然也。循, 所然也。《经说上》解释说:“意、规、圆三也, 俱可以为法。然也者, 民若法也。法则规律人遵循, 产生结果是检验。这是科学检验范畴的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此段语法, 全是亚里士多德风味。墨亚两家, 分流并峙, 亦一特出的类例。[6]12

(十一) “, 利民”:科技价值

《经上》说:“, 利民也。科技价值在利民, 利于人民谓之巧。突出应用和实用, 为民谋利是目标。《墨经》论科技的功效, 贯穿为民谋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科技的功效价值, 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有利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墨经》的科技观, 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公输》说:“公输子 (鲁班) 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 三日不下, 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 不如翟之为车辖 (车档) , 须臾斫三寸之木, 而任五十石 (六千斤) 之重, 故所为功, 利于人谓之巧, 不利于人谓之拙。

(十二) “智与意异”:知识智慧与假说臆测

《大取》说:“智与意异。区分真切的知识智慧, 与假说臆测的区别。”, 即知识智慧, 是关于事实和必然性的认知, 用实然和必然命题表达。”, 即意见, 臆测, 假说, 想象, 有或然性, 不确定性, 用或然命题 (可能命题) 表达。科学需要假说, 假说不等于科学。假说是对事物尝试性的说明, 科学是假说的证实。诗以咏之:“智与意异命题真, 真知臆想有区分。科技真知求实证, 假说臆想待证真。

三、论认知对象

《墨经》论认知对象的范畴和原理, 概括客观世界一般对象最普遍的性质, 是人类认知和实践改造的对象。这部分知识, 常称为本体论, 宇宙观, 世界观, 自然观, 存在论, 港台时称形上学 (即形而上学, 本体论, 非方法论意义)

() “物, 达”:物质范畴

《经说上》说:“, 达也, 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经说上》说:“知也者, 以其知论物。”“, 外延最大的名, 外延最广的普遍概念, 最高类概念, 概括宇宙万事万物的总名, 相当于物质。概括存在于主体之外的所有物质、实体、形体、事物、存在, 是最广泛的普遍概念, 外延最大的认知科学范畴。

”“”“” (物质、实体、存在) 范畴, 是物质, 实物, 事物, 外延相同, 内涵一致, 是人类认知和实践改造的对象。从世界观、宇宙观、本体论、存在论和形上学高度, 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规定”“”“” (物质、实体和存在) 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7]28《墨经》物范畴的规定, 接近于列宁的物质概念, 是当时世界顶级的哲学概括。

同时代的希腊哲学认为, 世界本源于水、火等具体物质形态, 印度哲学认为, 世界本源于地水火风等具体物质形态。相比之下, 《墨经》对世界本体, 由个别到一般的概括程度, 攀登到当时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诗以咏之:物质、实体和存在, 认知科学大概念。认知能力所认知, 本体哲学出发点。

《小取》说:“摹略万物之然。”“其然也, 有所以然也。人类认知的全部目的, 摹略万物之然所以然”, 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质和规律。这是《小取》对人与世界整体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恩格斯说:“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 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 所以它在希腊哲学家中间从一开始就是不言而喻的东西。[8]77《小取》对人类认知目的摹略万物之然所以然的规定, 相当于恩格斯说的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 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墨经》的科学认知范畴, 具有全人类的普适价值。胡适说, 《墨经》完全没有超自然的、甚至迷信的色彩[9]7

() “所谓, 实”:实体范畴

《经说上》说:“所谓, 实也。《经说下》说:“有之实也, 而后谓之。无之实也, 则无谓。《大取》说:“, 实名, 实不必名。《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 拟实。《经说上》说:“告以之名举彼实也。《小取》说:“察名实之理。”“”, 即实物, 实体, 实在, 范畴等值互训, 是人类认知和实践改造的对象。诗以咏之:实的范畴即实体, 先有实体后称谓。实是认知的对象, 实体第一名跟随。

() “盈, 莫不有”:存在范畴

《经上》说:“, 莫不有也。物质充盈无限宇宙, 无处不有, 无处不在。无穷世界, 到处充盈无穷的物质。的范畴, 即存在, ” (非存在) 相对, ”“” (物质实体) 等值互训, 是人类认知和实践改造的对象。

《经说下》说:“若无马, 则有之而后无。《经下》说:“可无也, 有之而不可去。《辞过》说:“凡回于天地之间, 包于四海之内, 天壤之情, 阴阳之和, 莫不有也。《明鬼下》说:“鬼神者, 固无有。”“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 诚或闻之见之, 则必以为有。”“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 自古以及今, 生民以来者, 亦有尝见鬼神之物, 闻鬼神之声, 则鬼神可谓无乎?若莫闻莫见, 则鬼神可谓有乎?”诗以咏之:有的范畴即存在, 无限宇宙物充盈。有无本是真道理, 存在与否须辨明。

() “无不必待有”:非存在范畴

《经下》说:“无不必待有, 说在所谓。《经说下》解释说:“若无马, 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 则无之而无。”“不以为必要条件, 论证理由在于所说的种类。如说现在无马”, 指先有, 后变为无。说无天塌的事”, 指从来都是无。《经说下》说:“无之实也, 则无谓。

称谓以实际存在为转移。有才能说是有, 无不能说是有。世上有无须区分, 假话不能说成真。人不能病态地痴迷于虚无, 视虚无为实有, 跟虚无纠缠不休。犹如堂吉诃德疯癫时, 把风车误认为巨人武士, 与风车战斗不休, 吃尽苦头。

杞人忧天”, 天陷虚无, 误当实有, 吃不下, 睡不着, 陷于病态, 自寻烦恼。诗以咏之:无的范畴即虚无, 虚无实有相对待。理智须辨有与无, 纠缠虚无理不该。墨经教导无天陷, 杞人忧天属病态。

() “动, 或徙”:运动范畴

《经上》说:“, 或徙也。《经说上》解释说:“动。偏徙者, 户枢蛇蚕。运动是物体至少有一部分迁徙, 如门转轴自转, 蛇蚕蠕动。《经说上》说:“尽。俱止、动。在一个论域中, 所有的个体都停止”, “所有的个体都运动。诗以咏之:一切事物都运动, 运动静止正相反。门轴蛇蚕是实例, 部分运动很常见。

() “化, 征易”:质变范畴

《经上》说:“, 征易也。变化, 指事物质变, 性质特征改变。《经上》说:“:存、亡、易、荡、治、化。《经说上》解释说:“为。甲台, 存也。病, 亡也。买鬻, 易也。消尽, 荡也。顺长, 治也。蛙、鹑, 化也。

即自觉行动的实践:保存、消除、交易、荡平、治理、变化。制甲造台是保存, 治病是消除, 买卖是交易, 消除净尽是荡平, 遵循规律生长壮大是治理, 蛙鹑养殖是变化。为, 是自觉行动的实践。《经说上》说:“志行, 为也。《经说上》:“蛙鹑, 化也。蛙鹑养殖, 是利用生物变化的行为。《非攻下》举例:“五谷变化。诗以咏之:化的范畴指变化, 特征改变是质变。利用质变而实践, 改造世界利人间。

() “久, 弥异时”:时间范畴

《经上》说:“, 弥异时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久。古今旦暮。”“” () 即时间, 是概括一切不同时段 (古今早晚) 的范畴。这是时间范畴内涵和外延的定义。诗以咏之:时间范畴叫做久, 物质存在绵延性。久的定义弥异时, 物质存在必然性。

() “宇, 弥异所”:空间范畴

《经上》说:“, 弥异所也。《经说上》说:“宇。东西南北。《经说下》说:“宇徙而有处。”“” (空间概念) 是概括一切不同处所, 如东西南北。”, 即处所, 空间。这是空间范畴空间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宇久宇宙”, “宇久” (宇宙) 是空间和时间的合成。《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 四方上下谓之宇。诗以咏之:空间范畴叫做宇, 宇的定义弥异所。空间迁徙必有处, 物质运动有处所。

() “行修以久”:时空联系

《经下》说:“行修以久, 说在先后。《经说下》解释说:“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 修也。先后, 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走一定长度路程 (空间) , 需占有一定长度时间, 论证理由在于, 人走一定长度路程, 有先后区别。走路人必然先走近, 后走远。远近是空间长度, 先后是时间久暂。人走一定长度的路程, 必然占有一定长度的时间。

《经下》说:“宇徙, 说在长宇久。《经说下》解释说:“宇。宇徙而有处, 宇南宇北, 在旦又在暮, 宇徙久。即物体在空间迁徙运动有时间性, 论证理由在于说明物体运动, 随着空间的转移, 同时经历时间的绵延。物体在空间迁徙运动, 占有一定处所 (空间) 。物体在空间由南往北迁徙运动, 时间经历由早到晚的过程。

宇徙久”, 即物体在空间的迁徙, 必然经历时间的绵延。时空范畴, 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范畴, 有必然联系。一切物质运动, 都必然占有空间, 经历时间, 时间和空间互相渗透, 与物质运动有必然联系。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墨经》论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联系, 是当时世界哲学高峰的论点。诗以咏之:时间空间紧相连, 先近后远很自然。先后归结为时间, 远近归结为空间。

() “区不可遍举宇”:有限无限

《经说下》说:“区不可遍举宇也。局部区域, 不能穷举无限宇宙。《经下》说:“宇进无近远, 说在步。宇宙无穷大, 物质在宇宙迁徙运动, 没有绝对的远近, 只有相对的远近, 论证理由在于用走路为例。诗以咏之:有限无限极抽象, 经验思维不能想。科学认知有成果, 《墨经》概括极精当。

四、论认知方法

《墨经》论认知方法的范畴和原理, 概括全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最一般的方法, 有最普遍的适用价值。自觉运用这些方法, 是获取正确认知的必要手段。

() “同异交得”:辩证原理

《经上》说:“同异交得仿有无。《经说上》解释说:“同异交得。于富家良知, 有无也。比度, 多少也。蛇蚓旋圆, 去就也。鸟折用桐, 坚柔也。剑犹甲, 死生也。处室子母, 长少也。两色交胜, 白黑也。中央, 旁也。论行、行行、学实, 是非也。鸡宿, 成未也。兄、弟, 俱适也。身处志往, 存亡也。霍, 为姓故也。价宜, 贵贱也。超城, 运止也。

同异交得”, 即同一性和差异性互相渗透, 同时把握, 是辩证法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的别名。为阐发同异交得原理的意涵, 这里特意列举十五个典型事例。一个人有富家、无良知, 或无富家、有良知, 集于同一人之身。一数与不同的数相比, 既多且少。蛇、蚯蚓旋转, 既去 (离开) 且就 (接近) 。鸟筑窝折用的梧桐树枝, 既坚且柔。

用剑杀死敌人, 同时保存自己生命, 剑这种杀伤性武器, 有如铠甲一样的防御作用。一个未出嫁女儿的母亲, 既长 (对于她的女儿来说) 且少 (对于她的母亲来说) 。一物颜色比甲物淡, 又比乙物浓, 既白且黑。一圆的中心可以是另一圆的周边, 既是中央又是。言论与行动、行动与行动、学问与实践, 既有是又有非。

母鸡孵雏的某一时刻, 幼雏既成又未成。兄弟三人中的老二, 说是兄或弟都合适。一人身体处在这里, 心志跑往别处去, 既存且亡。霍本指鹤, 因霍兼做人姓氏, 使字有歧义。买卖双方商议的适宜价格, 对卖方来说是够贵, 对买方说是够贱, 贵贱集于同一价格。以超越城墙为目标的竞技, 既有运动, 又有停止, 运动和静止两种性质, 集于一人。

恩格斯说:“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普遍适用的形式表述出来, 这始终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勋业。”“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8]2, 46

《墨经》把恩格斯概括的辩证法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表达为同异交得两而勿偏的名言警句。诗以咏之:认知方法成系统, 辩证思维攀高峰。对立统一渗透律, 同异交得有别名。

() “两而勿偏”:全面观察

《经说上》说:“权者两而勿偏。《经上》说:“:体、尽。《经说上》解释说:“特者体也, 二者尽也。区分部分和整体两种观察思维境界。《小取》说:“言多方、殊类、异故, 则不可偏观也。言辞有多方面道理, 不同类别理由, 不能片面观察。

列宁说:“辩证逻辑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 但是, 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10]53诗以咏之:两而勿偏全面性, 辩证认知最看重。权衡思考看两面, 只看一面谬误生。

() “利害相权”:辩证伦理

《大取》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 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 非取害也, 取利也。其所取者, 人之所执也。遇盗人, 而断指以免身, 利也。其遇盗人, 害也。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宁肯断掉一个指头, 也要争取保存手腕。利中取大, 害中取小。

害中取小”, 在一定意义上, 可说不是取害”, 而是取利。所谓”, 是指人采取。遇到强盗, 被迫断一指, 以保全生命。就遇到强盗, 被迫断一指说是害;就保全生命说是利。诗以咏之:害中取小变取利, 断指免身为取利。利害相权辩证看, 变害为利有深意。

() “敢有不敢”:对立统一

《经上》说:“, 志之所以敢也。《经说上》解释说:“以其敢于是也命之, 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勇是意志敢做这事, 不因意志不敢做那事, 妨害说勇敢。同异交得辩证原理一例。诗以咏之:敢有不敢全面观, 有所敢必有不敢。不敢不害说勇敢, 敢与不敢紧相连。

() “能有不能”:对立统一

《经下》说:“不能而不害, 说在容。《经说下》解释说:“举重不举针, 非力之任也。为握者之奇偶, 非智之任也。若耳目。人有不能, 不妨害其有能。举重运动员不善举针绣花, 举针绣花不是大力士的专任。数学家善于握筹演算, 不善讲演辩论, 讲演辩论不是数学智慧的专任。犹如耳管听, 不管看, 不看不害听。目管看, 不管听, 不听不害看。

, 即容貌, 指耳目器官。奇偶, 即讲演辩论。奇, 即独白, 讲演。偶, 即对谈, 辩论。任, 即职任, 功能, 作用。能有不能, 同异交得, 对立统一。任一能人, 不能全能, 世无全能, 全面思维, 辩证认知方法论。诗以咏之:人有所能有不能, 不能不害其所能。能与不能两面观, 全面思维在墨经。

() “久有不久”:对立统一

《经说下》说:“是不是, 则是且是焉。今是久于是, 而不于是, 故是不久。是不久, 则是而亦久焉。今是不久于是, 而久于是, 故是久与是不久同说也。即现在是”, 将来变成不是”, 但就现在来说, 这个仍然是

现在这个”, 维持其为”, 已经很久, 于是不再是”, 而变成不是”, 所以现在这个”, 有其不久一面。现在这个”, 有其不久一面, 但就现在来说, 这个”, 仍有其相对长久一面。

现在这个”, 不能长久维持其为”, 又在一定限度内, 长久维持这个”, 所以说现在这个是长久的, 又说现在这个不是长久的, 两种相反说法, 同样成立。久有不久全面观, 久与不久都成立。

不久两种相反性质, 统一于同一个”:“同异交得”, 对立统一例。任何事物, 都是不久的对立统一。一棵树生长十年, 十年后加工为梁, 十年是”, 就其变为梁说, 不久。《墨经》用古汉语代词作变项符号, 把辩证认知方法形式化, 表现高度智慧。是久与是不久同说命题, 是全面性认知方法的绝妙好例。诗以咏之:久与不久两面观, 久与不久都成立。变项符号形式化, 认知科学有妙义。

() “甘瓜苦蒂”:对立统一

《墨子》佚文:“甘瓜苦蒂, 天下物无全美。《四库全书》收唐马总《意林》卷一、宋陆佃《埤雅》卷十六、宋施宿等《会稽志》卷十八、明徐元太《喻林》卷二十九、清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一、清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卷九均引《墨子》十六卷, 今存《道藏》本《墨子》此文失落。甘瓜苦蒂”:同异交得, 对立统一。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1]67理论思维是用命题和原理形式, 把握事物规律性的思维。理论思维的本质核心, 是辩证法和辩证逻辑, 以概念辩证本性的研究为前提。

墨子甘瓜苦蒂, 天下物无全美的辩证原理, 是正确认识世界美丑是非的指南, 中华民族辩证认知的典范。诗以咏之:甘瓜苦蒂无全美, 对立统一绝好例。理论思维攀高峰, 辩证认知称神奇。

() “太盛难守”:物极必反

《亲士》说:“今有五锥, 此其铦 (锋利) , 铦者必先挫。有五刀, 此其错 (锋利) , 错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 招木近伐, 灵龟近灼, 神蛇近暴,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 孟贲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 其美也, 吴起之裂, 其事也, 故彼人者, 寡不死其所长, 故曰, 太盛难守也。太盛难守:太过兴盛难久守。

这是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哲理和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老子》说:“揣而锐之, 不可常保。” (尖利锋芒, 难保久长) 物壮则老。”“多藏必厚亡。”“坚强者死之徒。”“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庄子·天下》说, 老子以柔弱谦下为表”, “曰坚则毁矣, 锐则挫矣

元吴海《闻过斋集·读墨》:“锥刀井木之喻其所长, 大盛难守, 则老氏之意。墨道学理, 渗透互通, 多元交融, 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诗以咏之:太盛难守墨家意, 物壮则老道家理。物极必反老子说, 正言若反表精义。

() “取下求上”:辩证智谋

《经说下》说:“取下以求上也, 说在泽。《经说下》解释说:“高下以善、不善为度, 不若山泽。处下善于处上:下所谓上也。用采取居下位的手段, 来求取居上位的目的, 论证理由在于以水泽比方。在社会生活中, 上下以善不善为标准来度量, 不像山泽, 以空间高低为标准来度量。说处下位善于处上位”, 是把某种意义上的下说成上。

《墨经》发挥老子辩证认知的原理。《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上善若水。”“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上德若谷。诗以咏之:“取下求上老子意, 墨学道学有交集。上德若谷老子意, “正言若反表真理。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评论说:“墨家重视科学方法。”“勾画出了堪称之为科学方法的一套完整理论。3*胡适评论说:《墨经》作者是以同异原则为基础的一种高度发达的和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9]]57

以上用E考据, 即电子数字化考据方法, 列举《墨经》认知学说的31件典型例证, 说明《墨经》对认知学说范畴原理、认知对象方法的论述, 都有无与伦比的独特创见, 有极其珍贵的启示借鉴价值, 值得继承, 发扬光大。诗以咏之:《墨经》绝学叹沉沦, 而今价高倍觉亲。国人理应识国宝, 价值连城意精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3]杨向奎.墨经数理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3;墨子大全:68[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G].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5] 罗慧生.西方科学哲学史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

[6]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7]苏共中央马恩列斯研究院.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9]胡适.先秦名学史[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3.

[10]苏共中央马恩列斯研究院.列宁选集:4[G].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注释】

1 E考据, 由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提出。晋荣东《E考据与中国近代逻辑史疑难考辩》 (上海:《社会科学》2013. 4, 113-120) :“E考据之实其实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出版之前就已经存在。以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孙中原教授自20005月开始就利用可以进行全文检索的电子版《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以及其他著作, 对中国传统推论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全面搜索和穷尽归纳, 逐个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实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推论的性质进行了总结。

2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说, 《墨经》最早提出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设计小孔成像实验, 奠定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3 本文引《墨子》, 只标篇名。

4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等, 1990年版, 第八章导言, 201 页第十一章墨家第二节墨经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页。

(原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