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吴国林 程文】技术进步的哲学审视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进步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使用着的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技术进步的涵义还存在较多争议, 为此, 本文将从哲学视角梳理技术进步的概念, 探讨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和它应当受到的伦理规约。

一技术进步的涵义

现实中人们使用技术进步概念, 常常是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亚当·斯密二百多年前就提出, 分工之所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重要原因就在于分工有助于技术进步。20世纪20年代以来, 经济学领域开始研究技术进步, 强调技术进步是增加知识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可以用来提高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增加人的闲暇时间的知识进步。例如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方法、技术教育和训练、甚至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政策等都是经济学讨论的技术进步。所有未实际使用或不能实际使用的科学和技术的发现、发明、革新等都不属于经济学所讨论的技术进步范畴, 因为它们没有或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1]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简单定义为投入资本或劳动相等或更小的情况下, 产出增加, 这意味着, 在没有资金或劳务的新增的投入情况下, 因更高的士气或通过改善组织而导致的产出的增加可以算作技术进步。这显然不能称为正确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伦克 (H.Lenk) 等技术哲学家就曾对此表示质疑。[2]

虽然也有学者尝试从技术的本质角度来解释技术进步概念, 但只是浅尝辄止, 大多最终又回到了经济学角度的老路上, 并未形成较为清晰的技术进步概念。为此, 笔者将尝试只基于技术进步概念本身对其本质内涵进行分析。

“技术进步”是由“技术”与“进步”两个词所构成, 明确“技术”与“进步”这两个词的涵义是探讨“技术进步”概念的基础。

“技术”一词的涵义决定着技术进步的范畴和内容。技术最初是指技能、技巧, 比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通常表现为某种不能与主体相分离的手艺, 从词源上来说, 技术一词在希腊文中最早用“téchnē”表示, 表达的便是技能、技巧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也谈到, 技术是在制造活动中所体现的技巧性、熟练性的技能 (skill)

1718世纪以来, 大工业生产带来机器的广泛制造和应用, 工具、机器和设备以其在技术中的显而易见的重要性成为技术的标志。正是机器的工业应用, 改变了人们对技能、技艺的看法。到18世纪, 技术在德文中用以表达各种与生产技能相联系的过程和活动领域。这一时期的“技术”, 已经从原来的“技能”转向到技术方式、技术方法或技术体系。

随着机器的发展, 制作和操作机器对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邦格 (M.Bunge) 甚至提出, 技术就是知识体系。进入21世纪, 计算机开始出现, 在计算机技术中硬件和软件的缺一不可使人们更明确认识到, 技术不仅仅是机器或有形的物质, 还包括知识。

因此, 现代技术的概念应包括物质方面的工具、机器、设备、知识, 以及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动。相应地可以将技术分为三类:实体技术、实践技术和知识技术。实体技术由工具、机器、设备等技术人工物组成。实践技术由制作、操作、制造等技术构成, 反映了技术人工物如何被制造出来。知识技术由结构知识、功能知识、技术规则、技术规律等技术知识组成。实体技术、实践技术和知识技术都属于技术, 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协作构成技术体系。[3]

技术总是基于人的某种目的性。正如贝克 (H.Beck) 所认为的, 技术是“通过智慧对自然的改造……”, 艾斯 (M.Eyth) 也认为技术是赋予人的意志以物质形式的一切东西。马克思也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作为技术定义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见, 技术反映的是人类的理性的实践能力。

综合种种关于技术的理解, 可以提出能更好地揭示当代技术本质特征的广义的定义: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达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目的, 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 由实体技术、实践技术和知识技术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 它本质上是一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动关系。因而技术进步就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进, 包含人和自然两方面的进步。在技术中人的方面主要体现为经验、知识, 自然方面主要体现为技术活动的结果, 即技术人工物。这就决定了技术进步的内容, 即是知识 (经验可视为一种隐性知识) 、技术人工物以及由这二者组成的相关系统的进步。

与技术进步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进步”。进步 (progress) 观念不是始终存在于人类历史文明的演化过程中的, 它的形成同样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 具有复杂的内涵。

人类早期没有关于进步的概念。关于社会历史, 早期普遍流行的是循环论和倒退论。古希腊人认为, 人类经历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等五个时代, 而这五个时代是一个依次逐渐堕落的过程。古罗马著名历史家塔西陀 (Publicus Corneliu Tacitus) 则明确地提出了一种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塔西陀认为:“万物之中有循环更替, 就像四季的循环更替一样, 道德也有循环更替。并非过去的一切都比现在更好。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产生值得后代仿效的优秀人物和文化。”[4]

进步观念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得以产生, 在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后, 伴随西方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得以确立并成为一种支配性的观念。据英国学者伯瑞在《进步的观念》一书中的考证, 1617世纪时期, 英国和欧洲大陆开始将进步观念运用于知识领域, 18世纪晚期, 历史进步观念才逐渐广泛传播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5]

无论是知识上的进步论还是社会历史上的进步观, 都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建立在理性主义被用来分析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 “进步”观念是由理性主义为其保驾护航的。理性主义是有关这样的一种信念, 即一切活动都应由理性来指导, 只有理性才是至高和权威的。[6]汪堂家认为, “进步”是人为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世界所确立的价值标准。传统的进步观念是以线性的时间观为基础, 意味着“已经、正在并将继续朝有利的方向前进”。[7]因而进步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相比或者未来和现在相比更有优势, 既体现为结果, 也体现为过程, 既是一种事实存在, 也是一种价值选择。

上述分析可见, 技术进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 即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 其中包括技术知识的增加、技术人工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增长以及由知识和技术人工物构成的技术系统效能的提升;二是基于其表现形式的价值选择, 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

二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技术进步涵义的分析可见, 技术系统内任何要素的长足发展, 都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包括经验、技能、应用于以及能应用于技术的技术规则、技术理论和科学知识等技术知识的增加, 工具、机器、设备等技术人工物的改进和创新, 以及技术系统效能的提升。

其一是技术知识的增加。金塔尼亚 (Quintanilla) 提出, 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实用知识, 使我们能够设计出高效的人工物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形式。技术变革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知识的提高。从这一角度出发, 技术进步在于技术知识的增加,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的进步。只要人们具有关于可以应用的定律的知识, 就有可能采取适用于所设想的目标状态的措施。与传统的主要凭借经验为基础的手工技艺不同, 在现代技术系统中, 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几乎是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必要前提, 比如人们只有了解了相应的科学原理以后, 才能制造出收音机、电视机和核电站。正因为如此, 拉普认为“除了考虑直接的实际效益之外, 只要技术知识增长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技术进步”“一切革新和发明不论其直接应用性如何, 在原则上都增加了可能有用的技术储备”。[8]55因为从技术诀窍的角度来说, 它为制造产品以增加产量或提高效率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技术人工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增长。从技术人工物的角度来说, 技术是有意设计和生产的具有特定功能、能够满足人类某些需要的人工物的集成。技术进步被定义为能够由现有的技术设备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功能, 体现为必需品的数量和各种各样的性能, 比如, 在交通方面, 从古至今人们发明了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从人工物的某一方面的功能来看, 从马车到飞机, 人们通过创新, 首先大大提升了交通工具的速度, 能够满足人们对速度的更高要求, 诸如此类的还有, 现代公路和高速路与古罗马和19世纪的道路相比更耐久。现代的桥梁比前几个世纪 (除了其他优点以外) 要可靠得多。喷气式飞机比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速度快得多。这些通过改进变得更好的技术人工物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正如斯科列莫夫斯基认为的, 技术进步的特点是除了生产新产品以外, 它还为生产“更好”的同类产品提供手段。所谓“更好”可以包括许多特性, 比如 (a) 更耐久, (b) 更可靠, (c) 更灵敏 (如果灵敏度是产品的重要特性的话) , (d) 运行速度更快 (如果运行与速度有关的话) , (e) 以上各点的结合。从技术人工物具有的功能的总体来看, 技术人工物体现为同时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比如, 从马车至飞机等一系列交通工具, 飞机最能体现人们对高速度的要求, 对于不那么遥远的距离, 也许汽车和火车是更为方便经济的选择, 对于更短途的距离或者健身娱乐来说, 也许自行车更符合需要, 甚至马车也依然在某些道路交通不便利又不方便建机场的特殊地域具有某种优势。正如我们现在依据自身经验所看到的, 为了使人们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需求都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满足, 人们不断的改进和发明新的人工物, 人工物的数量和种类因此得到不断地增加, 人们无论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都能依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不同功能的合适的技术产品。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多层次的需求和选择都能得到实现, 无疑体现了技术的进步。

其三是技术系统效能的提升。在现实的技术活动中, 技术系统总是表征为为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以有效的方式转化具体对象的行动系统。技术变化在于新的技术系统的设计和生产可以通过技术系统的效能来评价。正如伦克指出, “技术进步”的概念有一个规范性, 它始终是对某种状态的一个比较, 指某个技术系统能够实现更好的状态, 或者能激励更好的技术方案或操作的实现。评估标准包括:质量的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的提高;不利因素的解决;更大的精度;可行性;更好的控制;更快的速度;更简单的可计算性;经济效益, 尤其是涉及包含在投入产出比中的生产或维修的费用部分。[2]

事实上, 对于技术系统的效能来说, 我们常常用两个有关的基本概念来评价技术进步, 一个是有效性的概念, 一个是效率的概念。

有效性是评价技术系统效能的关键, 指技术的预定目标和结果之间的相符度。进步意味着至少在某一方面提高有效性。技术进步就是在一定种类物品的生产中追求有效性。由于技术的有效性可被理解为其中预定目标集合O被包括在实际上得到的结果的集合R的程度。因此有效性的程度, 可以通过测量预定目标的实际达成的比率来获得, :F=|O R|/|O|

由于一个动作可能是极其有效的, 但不是非常有效率。比如这样的例子“杀苍蝇用大锤”。其他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 DDT对抗瘟疫, 使用原子弹赢得战争, 或者建核电站生产电能等。因此, 评价技术进步还必须考虑效率的问题。

效率是评价技术进步的另一重要概念。通常对效率的理解是通过热力学的或者是经济方面的情况。发动机的热效率被定义为转化成有用功的能量相对于能量消耗的总量的比率。效率的这种概念, 不能直接推广到任何技术系统, 一个系统的效率并不总是通过能量转换的测量来体现。经济效率的观点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行动的经济效率可通过计算所产生的成果价值与投入生产的成本的比值获得。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排除技术影响之外的经济因素, 例如, 生产要素和生产的货物的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 这方面一般不依赖于技术而是取决于社会或经济性质的主观评价或外部条件。

因此, 作为技术进步的表现, 系统的效率增加时其效能将增加, 同样, 如果技术系统产生的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符合程度更严格, 并且如果多余的或不需要的结果降低, 效能也将增加。拉普也有相同的看法, “如果可以用更小的投入做同样的工作, 或者以同样的投入做更多的工作都是技术进步。”并认为, “这种进步可以采取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灵敏度、精确度、运行速度以及更快更省地进行生产而建造全新的系统或改进现有系统等形式。”[8]55

汤德尔特别强调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以及技术“是增进人类活动效率的全部资源之总和”。[9]14并指出“技术的一般功能就是由人组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 汤德尔总结技术进步的基本趋势: (1) 材料:发现已知材料的新属性和取得关于这些属性的更确切的知识, 包括研制全新的材料以及合成性质更符合新技术要求的人工材料; (2) 能量:包括提高现有能量转换方式效率, 利用更有效的新能源; (3) 信息:使用算法语言和给完成这些工作的技术装置编制程序, 通过技术模拟使各种任务的解决经济化、最优化等。[9]20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为, 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技术知识的增加, 技术工具、机械、设备具有更全面更良好的性能, 技术结果的更有效达成和技术过程的更便捷的实现, 概括地说, 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增强。

三技术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给定的技术背景下, 技术系统效能的增加, 可以很容易被解释为人的能力的增加, 以确保该系统所施加的实际行为与人的目标一致。由此, 技术系统的效能的测量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客观的、价值中立 (尽管是局部的、特定环境的) 测量。这种解释似乎表明, 在任何技术环境, 技术进步总是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结果。

然而, 这样的技术进步标准, 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悖论。正如人们所看到的, 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 另一方面, 各种对环境的化学污染和恶化的生态系统, 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危害。比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之前没有预见到的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损耗, 一项原本认为很先进的技术可能具有人们还未预见的副作用;或者人们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具有被以否定的甚至破坏性的方式来应用的可能。另外, 利用技术导致非正常的人工刺激成瘾、沉溺、不能自拔, 从而陷入“非人”的生存状态, 也会使人越来越远离真实的世界。

以上事实进一步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考量不仅包含“事实因素”, 更包含“价值因素”, 技术进步还必须受到价值的规约。对技术进步价值因素的考量, 正是技术评价性要素的体现。“进步要以增进人的自由、尊严与幸福为目标”。[10]马尔库塞也说过, “进步”并不是一个中立的术语;它是有特定前进目标的, 这些目标是根据改善人类处境的种种可能性来确定的。[11]与科学理论相比, 技术更多的是实践性的, 实践就会有价值的评判。因而, 技术进步还应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这些价值维度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是责任。技术活动中的责任就是技术本身所应承担的某种义不容辞的义务, 而技术伦理中的责任就是要技术主体自觉的担当来实现技术活动的趋善避恶, 也就是要从结果、效果、后果上保证技术给人带来的是幸福而不是痛苦。[12]214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除了追求效率和效能, 也更需要注重安全、环保以及美感, 要谨慎选择要开发和使用的技术, 避免技术的不当使用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带来负效应。日本学者丸山提出, 技术伦理的基本责任包括不同层次的四个方面: (1) 保障生命、减轻劳苦; (2) 保障自由、保障平等; (3) 消除贫困、确保富裕; (4) 保护环境、保障和平。认为无论何种情况, 都要注意对“利用自然”实施控制, 以确保技术的基本责任是要实现“为了人类”。[12]技术进步应体现在:技术不仅要能为当代人谋福利, 而且要有益于后代人。

其二是公正。公正可以理解为“各得其所或得其所应得”。技术的公正问题, 表现在技术的设计、发明和使用, 是否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而不是只为了极少数人的利益, 是否体现“要让每一个人从中得到好处”的精神, 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 即力求使技术成果达到一视同仁地普遍为善的公正效果。如1832年美国学者沃克在他的“机器哲学”思想中就认为, 技术是一种使人人平等的手段, 能使人们获得在奴隶制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才享有的自由。

其三是自由。从人的主观方面来说, 自由表现为人们身心两方面拓展的可能。自由的实现意味着人类可以“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3]增进自由显然就是应该有助于这样的“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技术活动不仅要使人获得必需的物质财富, 而且要达到精神自由和解放。“当技术对‘个人’存在方面做出贡献, 并提高其价值, 而不是以力量为中心的观点限制人的生活时, 技术将得到进步。”[14]技术进步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 促进技术与人的同步发展。

其四是生态。技术进步必须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集中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能动关系。人类本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 人类的历史是从与自然的斗争和适应中开辟的。人类生存的经验表明, 人类的美好生活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其居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只有适应自然, 才能生存和发展。

无论如何, 技术进步在价值取向上必须与人类一般的价值维度相一致, 否则便会无益于人类生存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上对技术进步价值方面的考量, 只不过是基于一种对现实情况和人类理性的理想状况做出的简单设想, 事实上, 对技术进步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技术进步定义为, 人类为了达成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目的, 通过提升知识和经验, 制造、发明和创新出更高效的技术系统, 以实现对自然更广泛的、和谐的控制能力的增强。亦即技术进步是基于人类理性需要和感性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增强。这要求, 人类一方面应该探索如何对自然力进行更好的控制, 增强人类运用自然力的可能;另一方面, 在对技术的使用中, 应该更加慎重, 尽可能多的考虑到人类长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许成钢.技术进步度量方法的概况和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4 (6) :48-55.

[2]LENK H.Progress, values, and responsibility[J].Techne, 1997, 2:3-4.

[3]吴国林.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J].中国社会科学, 2016 (10) :43-45.

[4]杨豫.西方史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75-76.

[5]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4.

[6]孙亮.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进步观”辩护:“进步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进步”观的异质性勘定[J].人文杂志, 2012 (4) :1-7.

[7]CROMBIE A C.Style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M].London:Duckworth, 1994:1776.

[8]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9]拉普.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M].刘武, 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

[10]汪堂家.对“进步”概念的哲学重审:兼评建构主义的“进步”观念[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03-113.

[1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4.

[12]杨德荣.科学技术论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21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23.

[14]刘易斯, 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