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梁存秀先生追思会在京举行梁存秀先生追思会在京举行

2018421日,为缅怀梁存秀先生的为学为人,商务印书馆、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和费希特、黑格尔课题组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共同主办了梁存秀先生追思会,暨梁存秀先生德国哲学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追思会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谢地坤主持。

梁存秀先生生平

著名哲学家、哲学翻译家梁存秀先生,于20181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梁存秀,笔名梁志学,1931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梁先生早年投身革命。他的童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6岁参加儿童团,9岁担任儿童团团长,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与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1951年,梁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哲学系本科和研究生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年时间,其间担任四个系的党支部书记。

19568月,梁先生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工作,做过贺麟与郑昕两位先生的学术助手,并在贺麟先生指导下研究德国古典哲学。

19583月,敢于直言的梁先生被打成右派,1961年“摘帽”,197812月彻底平反。其间,梁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德国哲学的翻译与研究。1960年后,长期担任《哲学译丛》责任编辑,并在《哲学译丛》上发表大量译文和书评。1978年,负责编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和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条目。

19728月从河南“干校”回北京以后,梁先生开始系统翻译和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他与薛华先生合作,翻译了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与夫人沈真合作,翻译了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与《人的使命》,该书传达了对一个人尤其是学者应当具有的传播真理和追求自由的使命,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深远;1980年,他合作完成了黑格尔《自然哲学》一书的翻译和注释。之后他还翻译和合译了《从哲学看控制论》和《感觉的分析》等著作。

19863月,梁先生开始着手中文版《费希特著作选集》五卷本的翻译和出版计划。他创建了一个精干的费希特课题组,确立了“翻译基础上研究,研究指导下翻译”的原则。梁先生亲自翻译了《试评一切天启》等大量新作,其他所有译稿他都一字一句根据德文校改,并以一人之力编撰了大量学术性注释。可谓梁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在翻译费希特著作的基础上,梁先生还先后完成了三本论著的写作。

2002年梁先生修订出版了黑格尔《逻辑学——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在译著中加上了180余条译者注,显示了他在德国古典哲学翻译和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

2005年,梁先生决定着手《黑格尔全集》的翻译。他建立了以费希特著作翻译原班人马为基础的课题组,选择德国最新也是最权威的历史考订版为翻译底本,十年艰苦,成绩斐然,目前出版了4卷,其他数卷接近完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梁先生的多部德国古典哲学译著已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经典汉译名著,多次再版。他流畅、典雅、逻辑严谨的翻译风格,充分发挥了现代汉语的哲学表达魅力,他创造的许多哲学概念,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哲学的运思,为中西思想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2012年,梁先生出版了《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全面反映了梁先生从事哲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心得体会,其心路历程,由马克思而费希特追求形而上的自由理念,清晰可辨,可谓抒怀之作。

 

梁先生高度重视哲学人才的培养,很多后学都曾得到梁先生高屋建瓴的思想指点和具体的学术与生活帮助。数十年来,梁先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多名博士研究生已成为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2017年下半年,梁先生得知自己生命垂危,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面对肉体的痛苦中仍表现出一贯的淡定与理性的爽朗,从容处理自己的研究书稿,安排《论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黑格尔全集》等书的出版事宜,并加快完成了20多万字的回忆录。

梁先生的一生,可谓铁肩担道,妙手著文。先生一身浩然,穿行于政治与学术之间,从革命到学术,从马克思到费希特,摩顶放踵,一丝不苟,心无旁骛,从未离开过对真理与自由的关怀。其性格爽朗而倔强,其思想清晰而执着,其言论犀利而严谨。他将马克思的现实关怀与费希特的“学者的使命”贯彻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之中。他从来都认为,哲学家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应该敢于直面现实,传达真理和自由。梁先生在知识界以富于正义感、敢于直言著称,历经磨难,风骨不改,无愧为“学界的良心”。

梁先生的离世是中国哲学界与知识界的巨大损失。哲人虽逝,经典不朽,精神长存。梁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学者使命长存世间,泽被后学!

会议发言节选

于殿利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梁先生对我馆的鼎立支持与帮助,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真诚坦荡的作风,正直高尚的人格,永远铭刻我们心中,鞭策我们前行。怀念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他的遗愿,《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商务印书馆一定会协同学界,努力让《黑格尔全集》圆满完成,以告慰先生。

黄裕生 (清华大学教授)

梁先生把毕生精力虔诚地奉献给了德国哲学和汉译世界,在数代人辛勤工作的基础上把西学汉译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自己最早读到梁先生与其夫人翻译的费希特作品《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读起来让我热血沸腾,如此流畅!正是这两部著作,让我看到了哲学著作的浩然之气和顶天立地,从而点燃了我自己的哲学梦。

郭大为 (中央党校教授)

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我亲眼见证了梁老师为了推进他从老师贺麟老师开启的德国哲学事业是怎样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工作,在工作中如何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不但长远规划,精心组织,甚至很多剩下的工作他都不顾年高体迈,亲力亲为,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他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大概都有过被梁老师的红笔把自己译文手稿改得面目全非的经历,梁老师课题组组织大家翻译和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著作,实际也是在有意为德国哲学研究培养队伍积蓄后备力量,这方面他总是充满如火的热情,他的心永远向年轻人开放。他总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固步自封,应该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走世界文明大道。

常大林 (《博览群书》原总编辑)

梁志学做学问的指向我是认同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为真理而真理,为自由而自由。我还想进一步明确自由就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必须是自由的,放弃了自由就是放弃了生命,成为了行尸走肉或者其他怪物。为真理就是我们搞文化,搞哲学,都要以维护人的正常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陈嘉明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我是梁老师第一个学生,1988年—1989年跟随梁先生学习。梁老师对培养学生非常认真,也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在他培养的学生当中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做费希特。我当时博士论文做康德,因为梁老师根据我自己的爱好以及我的基础,他觉得我做康德基础会更好,所以他就让我博士论文做康德,为了做康德带我去北京大学拜会其他的先生,对我做康德论文也抱着比较大的期望,后来在答辩时候也受到比较好的评价。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梁先生以他的一生实践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一辈子就是做学问,他做学问就要讲真理,一讲真理就会碰到一些虚假的现象,他的根是建立在学问之上,他做学问,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一直到临走之前还在考虑这方面的事情。我也可以说很早就对这样的人生非常向往,我认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学者就应该这样,生命最后终结的时候就应该倒在做学问的路上,应该是这样,人文学者就应该是做到这样,用一辈子奉献给理想,追求真理。

马冬梅 (商务印书馆编审)

梁老师住院的时候我去看梁老师,他住院和生病期间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一直是《黑格尔全集》的翻译情况,还有后续的工作,后来跟梁老师打电话,看他的时候,他都多次跟我提到,特别希望通过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努力,能够把《黑格尔全集》全部翻译完成出版。梁老师虽然说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看着我们展台上梁老师在商务出版的那么多的译作、著作,我好像感觉梁老师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他的精神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韩水法 (北京大学教授)

他跟叶(秀山)老师关系很好,他们两个有时候学术上观点不一样,他也会跟我们说。叶老师当然是非常优雅的人,梁老师是非常有勇气的人,他们两个风格不一样,梁老师在品德方面的事情有很多,包括对社科院一些腐败的不正之风他做了很多举报,他为社科院做了很多好事。我确实非常佩服他,也很敬佩他,他是一个学术上坚持高标准,日常交往中非常有趣的一个人。

户晓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梁先生肉体已经不在了,但是他自由的精神曾经在这个肉体上那么鲜活、那么充分地实现过。我常常思及自己的义务、胆量和勇气(这是我经常惭愧的地方),梁老师无论在学问、翻译,尤其在自由之路上给我指出了一个虽不可至,心向往之的一个方向。

江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梁老师实际是从现代哲学视野反观古典哲学,从当代哲学建设的进展研究古代哲学对当代哲学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他不仅仅是一个古典哲学的专家或翻译者,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的正直和勇敢表现在发生任何重大事情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亮出自己的态度,而并不随波逐流,他确实把费希特所说的那股学者应该为真理而真理,应该为自由而自由的观点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

李登贵 (《哲学研究》编审)

我想说的都写在那篇文章(指《哲学所的守夜人》)里了,这里就不说了。

李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他一生都是在孜孜不倦努力实践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学术理想,在这方面他是完全言行一致的,而且他会用这样的使命感和对理想的追求感召周围的人,让他们一道追求这样的使命和理想,就是在他这样的感召下我参加了他组织的费希特课题组,坚持15年之久。在做学问上面他也是与我们平等相待,并不以师长自居,他的译稿也要我们来校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感到一种被尊重,不辜负梁老师的尊重,我们就会特别认真校他的译稿。

刘立群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2005年开始梁老师把我吸收进《黑格尔全集》课题组,我就开始参加会议,翻译校订,跟梁老师接触很频繁,他也十分信任我,病重期间他亲笔撰写自传委托我进行编辑,当然在编辑加工他的书稿过程中我肯定有一些疑问,包括小的错别字,大的内容澄清和补充,我在他病床前进行询问和交流,使我深入细致了解了梁老师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文堂 (中央党校教授)

梁先生最后在昏迷之前那一天,刚好我在场,他心跳已经160多持续不下,但是这种时候他用微弱的气息,完全吐气,吐气的时候我们一点听不明白,但是持续说了很长时间,不断吐气,我就猜测他可能还是为《黑格尔全集》遗愿的问题,我把猜测的意思说出来,他微微点了点头。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学术界、研究界、各位学者共同关心的事情,而且他不断说这是几代人的事情。

尚杰 (中国社学科学院研究员)

我们学界不难找出做学问用功的人,很扎实的人,发表很多著作的人,但是把勇气化为实际行动,化在非常细微的小事上、文章上、行为上的人真是不是特别多,我们学界真是需要超出学界之外的社会良心,社会的正义感,像他那样生活、做学问,才能保持我们学界自己独立的声音,让社会,让中国人民真正尊重,梁老师我们爱你。

王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我觉得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始终遵循着理性原则,他经历过内战、抗日、改革开放到现在,历史的断裂没有改变梁老师身上的一以贯之,我们的历史造成的扭曲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梁老师的勇气是出于经验,他既有经验又有观念的支撑,这一点我觉得是学不来的,但要去试一试,就像梁老师他总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理智、理性要求我这样做,经常觉得他做的事不是他一定所谓份内的事情,但却是作为一个学者和一个学人应该做事情。

王路 (清华大学教授)

传统是由这些大师的生命、历史、实际经验建立起来的东西,今天我们应该继承的是他们的传统,我觉得这种传统大概是梁老师最可贵的,他继承了贺()老师以来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哲学所的传统,大家如果把它放大,在中国学术界也是非常可贵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传承的东西。

王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从梁老师身上我看到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高贵者的形象,一个不畏权威,为真理而真理,为自由而自由而奋斗,特殊的时代知识分子不得不书写不同版本的人生故事。梁老师的人生只有一个版本,他的一生是为捍卫正义而斗争的一生,梁老师的离去是学界的重大损失,对哲学所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关键时刻梁老师凭借他的资历和斗志勇敢站了出来,捍卫了哲学所的声誉,我想我们哲学所所有有良知的同仁对梁老师都会心怀感激,永生不忘。

赵敦华 (北京大学教授)

我在和梁老师见面之前,听我们研究室老师谈到了他的一些事,但是跟他见面以后真的觉得他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他的书也是这样,你一读到他的译著,你就深深被吸引住,讲老实话,我出国留学回来,很少看中文的译作。读了梁老师的《费希特选集》,我就觉得翻译得那么清晰明白,前言把每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交待得非常清楚,我对费希特的一些知识其实就是从梁老师的稿件里得到的。

张东辉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读博期间梁老师带领我开始翻译《黑格尔全集》,我参与了三卷翻译,第10卷,27卷,18卷,正在翻译第7卷,我所翻译的差不多有40万字,译稿当中可以说逐字逐句,甚至连每个标点符号都是梁老师改过的。梁老师帮助我提升了我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张伟珍 (人民出版社编审)

梁先生在很多方面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学术体例规范问题我跟他学了很多。我有时候处理稿子只要是遇到了什么问题,一定是打电话或者去他家拜访。他的为人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个是敬,敬他的人和德,一个是爱,爱他的人,我觉得他的这一生人格风貌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张严 (中央党校副教授)

一个是为自由而自由,为真理而真理,另一个是铁肩担道,妙手著文,这对梁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一方面梁老师是一位战士,他是一身正气、铮铮铁骨的真自由的战士,是终其一生不妥协的批判者和革命者。另外一方面梁老师是一位纯粹的人,他是一个学者,他终身以学术为职业,他这一生视名利为浮云,无愧于一名真正的学者,梁老师对学术抱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一种类似于圣徒的追求,这使得天性活泼天真的梁老师具有了一种庄重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也是德国哲学本身所具有的。

朱葆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不断跟梁老师接触就感到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真诚和勇气,你什么学识、眼界等这些东西其实是展现不出来的。应该首先鼓励学者有自己的真诚和勇气。

梁建萍 (梁先生之女)

感谢大家参与这次追思会,父亲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历经磨难,多年遭遇不公平待遇,但是他有信仰有理想,所以任何艰难困苦都压不垮他,反而促使他远离政治,全身心投入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翻译当中去,并做出了成就,在业内得到了好评。父亲心地善良,爱家人,爱学生,爱朋友,爱同事,对他所认识的人都是真心相待。他对我说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父亲病重期间学生们千方百计寻找办法挽留他的生命,最后还是因病无法医治而去世了,他想得最多的还是《黑格尔全集》翻译如何进行下去,他最大的不舍和遗憾就是无法参与《黑格尔全集》翻译。父亲离世已经三个多月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眼前。今天开这个追思会是对他最好的怀念,也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最后我再一次感谢主办方召开了这次追思会,对父亲的学者及朋友,在父亲病重期间多次看望给予的帮助,今天冒雨参加追思会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地坤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最后的结束语,首先感谢作为大会主办方的商务印书馆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场地,感谢课题组各位的到来并表达对梁老师的哀思。我们虽不一定有梁老师那么丰富的阅历、勇气,我们最终要学习他的学术精神、学品、人品,这是我们开追思会的目的。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谢谢。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

(來源: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