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首届“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17122日,首届“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的60余位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解释史发展新趋势进行了研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解释的理论主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彭劲松认为,这有益于我们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昝瑞礼认为,近几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围绕真理标准、传统文化的命运、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传统哲学体系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交往理论、文化哲学等领域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生长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特有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冲破某种现成的既定框架的束缚,正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重新寻求理性的发展坐标。

如何更好认知和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焦点。昝瑞礼认为,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和揭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理论主题,也为我们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误区。

“学界此前已注意到某个时段对唯物史观原理的横向思考,以及单个思想家或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纵向理解,但如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较长时段的宏观角度鸟瞰不同时代思想家的群体解释与社会改造互动对唯物史观走向的影响,是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时需要面对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谭群玉认为,由于唯物史观能够指导现实改造,使得马克思主义解释在遭遇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诉求时,发生了重心偏移,有的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有的强调社会革命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时,必须与现实改造的时代性相结合。

此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武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