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理性文化系列课程建设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研讨会召开

 

201717日是新年伊始的第一个周六,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举办的“理性文化系列课程建设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研讨会”在逸夫楼431室举行,会议围绕着哲学通识教育的定位、目标、现状、困境与出路等问题举行了三场主题发言,并就理性文化系列通识课程的建设现状、开课进度、课程架构、未来构想以及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水平等进行了气氛热烈而富有启发的讨论。

上午的哲学通识教育研讨会由哲学系党总支书记杨海燕主持,哲学系系主任陈立新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当前中国哲学教育正发生变革,面临着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从“培养哲学人才”向“哲学培养人才”的时代转换,加之高校大类招生的形势所需,因此要积极推进以通识教育为抓手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教育部哲学教指委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在主题发言中首先回顾了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介绍了2016年哲学教指委工作会议关于哲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的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哲学专业教育面临的四个主要困难:哲学专业的直接效益性不足;内在性思想与外在化技术的冲突;哲学专业研究自身的特点所致;哲学专业现存培养模式的缺陷。为改变当前哲学教育的困境,需要:(1)努力加强哲学通识教育课程,而哲学教育应该深入到通识教育的全部环节。(2)努力提升高校哲学专业教育的师资水平。(3)着力扩大哲学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度,扩大其社会认同度。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感谢哲学系举办“理性文化”系列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这对推进通识教育水平,创新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他《跌宕前行中的通识教育》为主题,从通识教育的整体性视野出发,阐释了高等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描述了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历程、学分结构、课程体系与运行情况,然后重点从学生、教师、管理与资源四个视角分析了当前通识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表象、内在原因,力争从制度建设、师资水平与助教队伍等层面推动我校通识教育的质量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理性文化”系列通识课程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与实践中表示感谢,指出在开展与推进“理性文化”系列通识课程中需要重点解决四对关系:一是理性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二是理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三是理性教育是作为教育的目的还是作为教育的手段;四是2016年美国大选给予理性文化的启示。如何回答这四个问题也正是“理性文化”十门系列通识课程所要面对与尝试解决的重点问题。在阐释与践行理性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合理”与“讲理”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讲理”之中“说理”与“听理”这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而对“听理”的进一步展开,则有助于对于理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有新的理解。

17日下午的发言由哲学系副系主任潘斌主持,主题是紧密围绕着“理性文化”十门系列通识课程,分别从课程目标、立意架构、核心内容、开课进度与教材构想等方面,探讨了在现有教学平台、信息技术与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推动通识教育的方法论创新。十门系列通识课程的负责人与教学骨干报告了课程建设理念、教学计划、建设进展与未来规划,这十门课程的发言人分别是:雷启立《理性与传媒》、樊传明《法律诠释、论证与修辞》、杜震宇《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刘梁剑《哲学史中的理性传统》、刘时工《理性与道德》、蔡剑锋《批判性思维》、傅海辉《科学方法论与科学文化》、颜青山《思想实验》、葛四友《哲学思维导论》、孙亮《哲学思维与方法论》。除了这十门课程之外,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冯棉教授、晋荣东教授也对如何提升哲学通识教育的课堂互动性、教学感染力与社会辐射性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理性文化”通识系列课程是一个开放而创新的体系,未来将吸纳更多与之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加入其中,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学科特色、专业特征与教学特长的精品课程体系。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