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第二届两岸哲学高峰论坛”在津举行

 

20167910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两岸哲学高峰论坛”在津南校区哲学楼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正大学、华梵大学等两岸知名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当前哲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改革的方向以及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南开大学朱光磊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尹沧海教授向与会台湾学者捐赠了书画作品。

1. 当前哲学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王博教授:当前高校哲学教育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在高校综合改革允许学生自主转换专业的背景下,作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如何留住学生?二是在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哲学教育如何保持整体性的视野?三是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潮流中,如何处理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由于哲学专业本身具有的学科性质和稳定的知识体系,使其天然地与时代保持了一定距离;而当今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哲学的认知和哲学教育提出了挑战,这需要哲学工作者们积极思考,认真应对。

2. 两岸高校哲学教育有哪些改革与创新?

华梵大学校长、中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朱建民教授:哲学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到哲学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就业前景,要在学生对哲学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规划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科技和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但仍要着眼于挖掘现代科技和网络所无法取代的人文元素,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哲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独具特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牛牛的、酷酷的、拽拽的”。复旦大学的特点体现在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设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本科生层面,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在硕士生层面,以培养文化工作者为目标,通过跨一级学科的学术训练,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在博士生层面,以培养学术同行为目标,强调文献资料搜集和学术写作能力,并通过严格中期考核等淘汰机制保证毕业生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

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王新生教授:南开大学至今连续举办七届的“哲学夏令营”不仅为南开大学选拔了一批优秀哲学人才,也加强了南开大学与各地中学的有效联系,客观上扩大了哲学学科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在本科生入学之后实行“全程导师制”,将本科低年级“班导师制”和高年级“个人导师制”相结合,这种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总之,在选才环节要精确制导,在育人环节要精细培养。

中正大学教授侯维之教授:哲学教育应当具体化、多样化,不应落入大而空的窠臼,应当从分科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议题性的方式开设课程,通过专题讲授使学生对“哲学是什么”有具体的认知和把握,从而形成认同感。在哲学教学方面,则应进行宏观把握。教师应当以科研为基础,在教学上基于自身特点和专长进行自主发挥,相关部门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学的个人化特点,不宜过于僵硬。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

从广义上说,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都需要具备哲学素养,因而哲学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哲学底蕴的通才;从狭义上说,社会需要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研究者,为此,哲学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具备端正学风的专才。针对第一种需求,可以通过增加通识教育比重、丰富公共课内容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针对第二种需求,可以通过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突出问题意识、拓展学科视角等方式,在哲学学科内培养高质量的学术型人才。

3.两岸高校哲学教育怎样加强交流与合作?

东吴大学哲学系主任、台湾哲学学会会长米建国教授:在两岸交流日益增多、意愿日益强烈的今天,要积极加强两岸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促成两岸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交换”是两岸哲学教育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双学联制”模式也是促进两岸哲学教育进行合作的探索性尝试,这些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岸高校的学生培养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促进两岸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共享与合作。

总而言之,面对当今哲学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两岸专家一致认为,哲学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与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洞穴”中走出来,着眼于培养具有哲学素养、哲学思维的综合型人才,积极解答与现实相关的重大问题,使哲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此过程中,不断推动两岸高校之间在哲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南开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