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批评

【杨红艳 蒋玲】马太效应调控视角下的学术评价机制改进

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根据《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典故,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类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表示成功导致成功、失败导致失败,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事物累积发展规律。事实上,这一规律存在于包括学术领域在内的社会多个领域中。在自然发展的状态下,马太效应对学者成长、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兼而有之。

在学术发展中,对马太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主流解释:一是以默顿等为代表的具有“普遍主义”取向的解释,将其归结为自致性而非先赋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并认为学术界内部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和不平等结构具有合理性;①二是以马尔凯等为代表的带有社会建构论的“特殊主义”取向的解释,将其归因于毕业机构、就职机构、导师关系等外在支持条件和因素。②将两类解释融合起来进行定义更为贴切,既要认可马太效应既是学术个体③努力奋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也要承认其发展状态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干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马太效应既是“自发”的,又是“应控且可控”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控确保马太效应适度、合理,并在学术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界已对马太效应开展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重点围绕马太效应对科研经费分配的影响、跨学科研究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期刊中的表现、中文学术期刊如何避免马太效应、青年学者成长与马太效应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在与马太效应相关的众多因素中,学术评价这一因素具有重要地位,但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从马太效应调控这一视角出发,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一、学术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影响

()马太效应在学术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空、领域的学术发展中,马太效应的属性和发展状态存在差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比如,马太效应引发的集中程度有大有小,马太效应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马太效应的作用力度有强有弱,马太效应的结果有优有劣。然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术发展中的马太效应通常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学术资源的“向少数绩优者集中”趋势、学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以及学术个体的“竞争合作”状态。虽然这些现象未必是马太效应单一作用的结果,但却集中表现了马太效应的发展规律与特征。

关于学术资源“向少数绩优者集中”的问题,正是马太效应的最显著表现。这里的学术资源既包括人、财、物,也包括各类信息与知识。比如,论文集中趋势产生了高产作者群的马太效应,文献集中趋势产生了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作者集中趋势产生了知名学者的马太效应,学术研究的时间集中趋势产生了论文老化加快的马太效应等。以期刊领域的马太效应为例,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统计,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约为2700余种,但被列为CSSCI来源期刊的仅为500余种;④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统计,每年约收录来自近4000种报刊的人文社科论文约30万篇,其中只有1600种期刊发表的约1.5万篇优秀论文被转载,其余超过一半的期刊从未被转载。⑤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普赖斯定律等文献计量学经典理论,在本质上也反映出学术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状态。这种状态虽与学术个体的先天差异有关,但在更大程度上却是马太效应长期累积的表现。

通过思考不难发现,学术系统中学术共同体和学术资源的结构可形象地展示为“双金字塔”(见图1)。这种结构通常是学术系统自然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是马太效应作用的体现。

如图1所示,学术共同体和学术资源两个金字塔的方向相反、层级相对应。在学术共同体金字塔中,越靠近金字塔上层,学术个体的能力越强、数量越少,越靠近金字塔下层,能力越弱、数量越多;只有位于塔尖的少数学者、期刊或机构能够成为学术精英、权威期刊或名牌高校。学术资源金字塔为学术共同体金字塔相应层级输送资源,越靠近金字塔上层,平均每个学术个体享有的学术资源越多;越靠近金字塔下层,平均每个个体享有的学术资源越少。少数处于学术共同体金字塔塔尖的学术个体,不仅享有学术资源金字塔上最多的研究经费,而且享有最权威的知识和最优的学术交流渠道。比如,优秀的期刊更容易受到作者、读者和管理部门的关注,因而往往能够拥有更优质的稿源和其他发展资源,这种状况就使越靠近学术个体金字塔上层的期刊,影响力或质量相对较高、数量相对较少。若将引用频次作为判断期刊影响力或质量的基本标准,各领域的期刊大体上符合“二八”划分,即约20%的期刊累计被引频次达到该领域总被引频次的约80%,在不同领域中这一比例略有浮动。⑥

 

1 学术系统的“双金字塔”结构

学术个体的“竞争合作”状态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马太效应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图1所示的金字塔结构中,劣势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特定阶段和条件下,劣势就可以转化为优势;虽然每个个体的“起跑线”不同,但努力程度对其在金字塔上的高度至关重要。由于金字塔上层的个体数量总是少于下层,为了占据更高的高度和享有更多的学术资源,较下层的学术个体必须具有足够的竞争意识,才能超越同层个体向上层发展。优秀的成绩是进步的重要条件,为了取得这样的成绩,金字塔上的学术个体可能根据层级分工开展跨层合作或同层互补合作。各类职称评审、期刊评奖等充分体现了马太效应驱使下学术个体的竞争状态,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中组建的“梯队式”或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是跨层合作和互补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在这种竞争合作状态下,学术共同体将实现优胜劣汰、更新换代,确保学术知识体系的持续生产,大体保持学术系统的“双金字塔”结构。

()马太效应对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自然发展状态下,马太效应的影响常常是一把双刃剑,对学术资源配置、学术知识生产和学术共同体发展产生双向影响。若是缺少对马太效应的必要调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平均主义或垄断主义,致使马太效应彻底失灵,严重阻碍学术的正常发展。

对学术资源配置来讲,马太效应既可能优化资源配置,也可能带来不公平垄断。一方面,由于学术资源常常处于稀缺状态,优化配置能促使稀缺资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所用。在马太效应驱使下,当学术资源按照金字塔结构进行分配时,最有利于实现学术资源的分配效益最大化,提高学术个体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集中优秀学术信息资源、突出重点,提升学术信息和知识的检索效率。⑦然而,另一方面,马太效应驱使下的金字塔的形状并不总是理想的,当金字塔的斜率超出预期或形状不规则时,也可能带来资源分配不公和垄断。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绩优个体不仅可直接获得荣誉、设备和经费,还将间接获得更广泛的同行关注、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更高层的知识交流渠道以及更权威的学术话语权。在这种状况下,若是缺乏对绩优个体的监督,就容易出现学术霸权等不公平现象,另一部分弱势者(含潜力者)“只能为霸权者‘打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一些一流大学、期刊依仗马太效应带来的优势,想方设法对金字塔下层的人才进行“挖角”,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是一种变相的资源垄断,会损害“被挖角”个体的发展。⑧

对学术知识生产来讲,马太效应既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也可能阻碍创新。一方面,马太效应能加速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层分类,迅速有效地树立学术权威,形成错落分化的格局。由于学术个体的分工更加细致,专业化水平和个体优势会得到提升,这既有利于优化分工、互补合作和分类分层开展学术知识生产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术个体之间的竞争,保持科研活力,提高学术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马太效应也可能降低知识生产的组织性,阻碍某些领域或层级上的知识创新。当马太效应过大时,容易导致金字塔上层的学术个体不珍惜、不努力,减少实质上的科研创新;处于中下层的学术个体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在金字塔上提升一小步,科研积极性不高;一些“学霸”还可能压制后起之秀的创新活动。比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学者因所处层级较低,往往自降身价,不敢申报高级别的项目和奖项,不敢向优质期刊投稿;即使敢于挑战高级别的项目和优质期刊,也很可能会因身份直接被“枪毙”,⑨因为有些知名期刊也坐享马太效应带来的关注度,不主动帮助研究者提升成果的创新性和质量,⑩甚至对发文作者的职称、所在单位层级等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活生生地切断了这批学者的创新积极性。当马太效应过小时,金字塔上层的优势对下层学术个体的吸引力不足,也不足以推动其全力奋斗。如我国有些高校对优秀科研成就的奖励过小,使许多教师宁愿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走穴”、担任社会兼职等收效快、回报大的事项上,也不愿意搞科研;有些期刊主办单位对期刊发展不够重视,当编辑觉得办好办坏一个样时,也会丧失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对学术共同体来讲,马太效应既可能提升积极性,也可能抑制学术个体的成长。一方面,马太效应在本质上反对平均主义,为愿意进步的学术个体提供了超越同类的成长机会,使之有可能通过努力在金字塔上更上一层楼。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促使无名者为之不懈奋斗,(11)通常会为了脱颖而出表现出超凡的积极性。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当每个学术个体都愿意为了追求个体最优而努力时,学术共同体的总体实力也会持续提升,实现个体和群体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马太效应也可能带来两极分化、抑制某些个体的成长,进而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协调发展。“赢家通吃”现象就是典型代表:“学霸”们利用掌控的资源和影响力阻碍学术的全面发展和科研新生代的快速成长,低层个体的研究成果可能因高层个体掌控话语权而得不到认可,甚至直接被高层个体占有。比如,沃特斯顿有关分子速度的经典论文,当时被认为“一派胡言”;傅里叶的热传导经典论文也等了13年才得以发表;在一流高校中高产的科研人员,比在较低层级的高校中有同样产出的科研人员获得的认可(引用)更多等。(12)长此以往,金字塔就会出现断层、断代现象,使某些领域缺少中生代或新生代,甚至后继无人;若是此时处于顶层的养尊处优者依仗累积优势,原本的科研动力渐渐冷却,就会使该领域的学术发展雪上加霜,影响学术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马太效应与学术评价的互动机制

与马太效应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比如,学术政策、学者素养、学术环境、学术评价等,都会影响马太效应的发展状态,其中学术评价这一因素不容忽视。学术评价在微观层面是评价主体对学术成果、作者、机构等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在宏观层面则体现为学术发展中的一种内在机制,它在构建学术知识金字塔、促进学术生产、分配学术资源、协调学术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马太效应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互动机制:一方面学术评价是影响马太效应的重要因素,为调控马太效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和工具;另一方面,马太效应反过来也制约着学术评价的效果和公正性。

()学术评价是影响马太效应的重要因素

首先,学术评价能促使学术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显性化。马太效应是学术系统运作的后台机制,发挥着潜在作用,其作用的效果是隐性的,但学术评价却使马太效应的结果显现出来。比如,前文所述的学术资源向少数集中的趋势、学术系统的“双金字塔”结构、学术个体的竞争合作状态等,虽然在发展中受到马太效应的驱使,但是若无学术评价活动,其马太效应的运行效果很难如此清晰地展现出来。通常,学术资源的分配方案、学术系统的层级划分、学术个体的发展水平,都是依据学术评价结果来确定的。当然,学术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勾勒出马太效应的动态变化轨迹。马太效应显性化,为我们认识和调控马太效应提供了重要前提和条件。

其次,学术评价为调控马太效应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工具。如前所述,对马太效应的程度、态势和影响进行调控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抑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保障其积极影响,使其保持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状态。然而,马太效应的程度、态势和影响处于怎样的状态才算合理,在不合理时应确定怎样的调控目标,调控是否达到了促进学术发展的目的?学术评价可以为判断这些问题提供较准确的依据和较便利的工具。比如,学术评价可以为学术资源的动态分配、实现学术系统的分级、调控学术个体水平和竞合状态等提供基本依据。根据学术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学术金字塔的结构是否合理、某一层次个体或资源的数量是否太多或太少,以便做出更科学的调控决策。此外,学术评价结果还会影响其他因素对马太效应的作用力,比如,学术政策的制定要参考学术评价结果、学术环境氛围需评价理念的引导、学者的素养和科研积极性受评价导向的影响等,这就使学术评价在调控马太效应中比其他要素显得更重要。

再次,科学评价是马太效应合理性的重要保障。马太效应本身是中性的,从理论上讲,是否促进和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是判断马太效应合理性的关键标准。在特定条件下,马太效应的属性,如集中程度、发展速度等应存在一定的量化区间,在这样的区间内可认为马太效应是合理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马太效应的合理性与学术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密不可分。科学的评价结果有利于形成促进学术发展的马太效应,反之,不科学甚至错误的评价结果将使马太效应对学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存在严重学术不端、造假现象的学者进行褒奖,就是此类现象的极端案例,如20127月爆出的某“闽江学者”学历造假和职称造假案。在马太效应的驱使下,该称号使该学者之后几年在优质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多个科研项目,指导了多名研究生,还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虽然该学者事实上存在资质欠缺的问题,但早期未被及时发现,学术评价系统还给予其过高的认可。这种不科学的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可设想,若当初“闽江学者”的评价足够科学,该学者就不可能当选,而分配给他的学术资源就可以分配给另外更有潜力的学者,并可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成果,更遑论这种错误评价给学术氛围、学者信心等方面造成的伤害。

()马太效应也制约着学术评价活动的开展

马太效应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学术评价也是其中之一。在学术发展中,学术评价承担着分配学术资源、激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持续发展等重要功能。虽然每次学术评价活动通常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影响范围,但从长远来看,学术评价是一项不间断的工作。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不应该将学术评价活动看成“一锤子买卖”,而应考虑到学术评价的深远影响,因为马太效应是学术评价结果的“放大镜”,可使学术评价的作用和影响产生累积和叠加效应。比如,一旦某期刊被认可为权威期刊,不仅其影响力立即上升,而且还将为其带来更好的声誉、更优质的稿源和资助资源等,同时也意味着它将挤占其他未被认可期刊的资源。可见,马太效应放大的不仅是正确的评价结果,也包括不当甚至是错误的评价结果,显然,前者有利于学术发展,后者则可能造成学术资源分配不合理、学术系统结构失衡、学术个体发展受阻等恶果。学术评价差之毫厘,马太效应就会使其谬以千里。

若是马太效应控制不当,很可能影响学术评价的公正性。一般来讲,学术评价包括内容评价、形式评价和效用评价三大类。(13)学术评价活动常常既要对成果的内容和效用进行直接评价,也要参考一些外在条件进行形式评价。比如,成果的课题立项级别、发表期刊级别、出版社知名度、作者的职称、作者及单位的知名度等,这些外在条件集中体现了学术发展的累积效果,即马太效应。在评价中如何对待评价对象的外在条件,也是控制马太效应对学术评价结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评价实践中,因上述形式评价而产生的“名效应”“官本位”以及“优待”或“歧视”等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有研究表明,期刊权威性和作者知名度都对论文的关注度有正向影响;评价结果常受到作者行政职务的影响。(14)2009年教育部评出的百位高校名师中,只有10%无行政职务,其余90%都拥有校长、书记等头衔。(15)在同等情形下就职于较高声誉机构的学者,所获得的认可比就职于不知名机构的学者要多,也更易于更快发文、更多被引用。(16)有的期刊在接收作者投稿时,明确规定没有高级职称的作者论文不刊发、非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不刊发;有的课题在申报时规定申报者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或来自“211院校”,有的机构规定非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算成果;有些评价虽未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偏向于各种马太效应带来的名气较高者。这些做法均体现了对马太效应的高度重视。不得不承认,马太效应对学术评价公正性的影响和挑战无时无处不在。

事实上,学术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相对静态性。动态性是指在马太效应的驱使下,学术个体的优劣势、群体的分布集中度等都是不断变化的;相对静态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学术资源的分配比例、学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学术个体的水平等相对稳定。因此,对马太效应的调控应追求一种动态平衡和相对合理,而非绝对确定。这就要求学术评价的各要素都要根据马太效应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做出动态选择。比如,评价理念是以成果直接评价为主,还是把外在条件也作为参考依据?评价方法是以文献计量等定量评价为主,还是以同行评议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是以成果的创新、质量等定性指标为主,还是以文献计量、成果数量等定量指标为主?评价过程中是否对评价数据进行核实确认,是否对同行专家的主观随意性进行控制?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出动态的优化选择,才能达到优化平衡,确保学术评价的公正性。

由于马太效应与学术评价间存在着如上所述的互动机制,因此,忽略学术评价的影响,将很难对学术发展的马太效应进行合理调控,忽略马太效应的规律,也将很难做到科学的学术评价。只有深入认识和积极应对学术评价对马太效应的作用,才能使马太效应的调控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同时也只有正确对待马太效应的制约作用,也才能确保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三、通过科学评价调控马太效应

基于前文的讨论可知,改进学术评价机制,调整学术评价的理念、模式、方法、程序、工具等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升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使学术评价从自发地影响马太效应,转向有序地调控马太效应,使马太效应达到最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状态。调控活动既要充分发挥学术评价对马太效应的调控力,又要兼顾马太效应对学术评价的制约力。

()强化开放评价,弱化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开放评价是指超越本位主义的局限性,开展跨地区、跨系统、跨单位的学术评价;封闭评价是指将评价活动局限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小范围内的学术评价。开放评价因评价范围更宽、评价视角更多样、评价主体更多元,则更易产生较为合理的马太效应;封闭评价则因人情关系、范围狭窄等原因更易导致不合理的马太效应,甚至抑制学术创新。

一些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容易更多地刊发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作者的论文,编委会和评审专家也容易集中在这一范围内,若长期如此,就会导致稿源质量下降、“学术近亲”繁殖,进而失去发展活力。对于科研机构来讲也是如此,若是本机构的成果仅由本机构人员来评价,就会形成以偏概全的僵化模式,就会滋生人情关系式评价,评审者也容易因被评成果作者的名气、职称、行政职务等外在因素而给出不公正的评价,并导致不合理的马太效应。开放评价则能有效减缓或避免这一状况。目前,许多高校的学位论文、职称成果评审,强行规定必须有校外专家参评,有些期刊也将邀请跨地域编委、顾问、审稿专家等,这些均有助于抑制“人情关系”和评价偏颇,使马太效应趋于合理。

()推行分类分层评价,规避马太效应过度化和单一化

在学术金字塔的不同层级上,学术个体的能力、话语权、分工和所能掌控的学术资源都有所差异,且不同层级之间存在逐层递进关系。一些评价活动把择优表彰当作主要目标,致使有些学者、机构或期刊集中了某领域的绝大多数奖项和资助,其他个体被认可的却寥寥无几。比如,CSSCI每版入选期刊的更新率仅为6%7%(17)国内各知名核心期刊评价结果中,重叠率高达近80%(18)依据这样的评价结果只能使“塔尖上”的少部分个体得到过度激励和资助,金字塔中间和下层的大部分个体被忽略。若长期、单纯地推行这样的学术评价,将造成塔尖个体的马太效应过度膨胀,中下层个体发展受阻,影响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学术评价不能以点代面,而是要以完善的科技奖励制度为依据,论功行赏,努力避免科技项目研发中青年教师的贡献与应得奖励不相匹配现象的发生。(19)

控制和避免此局面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开展分类分层评价,使更多类型、更多层级上的更多个体受益。分类评价目前已基本得到学术评价领域的认可,但分层评价尚未受到重视。分层评价强调要在学术共同体金字塔不同层级上,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单独的同类比较。这就可以通过分层的马太效应使金字塔各层均呈现出蓬勃生机,使不同层级上的优秀者均有机会获得激励和资助,积极性均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在不同层级上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模式,在“塔尖上”,有必要制定抑制学术霸权的措施,在中间层应侧重引导潜力者脱颖而出,底层则应注重普适性。当前国家社科基金委对西部地区实行单独的项目评审政策,各类评奖中区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进行评审,在期刊资助中的地域均衡策略等,都是对分类分层评价的重要探索。

()改进匿名评价方式,减少人为的马太效应

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潜在学术人才的成长,对于判断学术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公正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过于注重外在条件的形式评价,常常导致人为的而非自发的马太效应,也很难公正体现学术个体的努力程度,甚至会伤害学术个体的积极性。应对此类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实施匿名评价制度。研究表明,采用真正双向匿名审稿的稿件录用率只有5.5%,而采用假双向匿名审稿(指可通过其参考文献辨别出作者)的稿件录用率为16.4%,采用单向匿名审稿的稿件录用率达到15%(20)学术界和评价界也普遍认同,当评审者不参考任何外在因素、“只以成果论英雄”的时候,更容易得出对成果质量的公正评价结论。

然而,如何通过匿名评价调控马太效应仍需进一步探讨。首先,当前真正实行匿名评价的学术活动并不多,因为有些评价仅限于名义上,通过一些信息仍可辨别出作者或评审者。因此,完善并推行匿名评价的监督机制任重而道远。其次,采用何种类型的匿名评价,也需深入探究。当前学术界大部分人推崇双向匿名,即作者不知评审者,评审者也不知作者,但从调控马太效应的角度而言,这种制度也许并非最优,因为当评审者不知作者时,可有效规避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当作者不知评审者时,却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对评审行为的监督。而“成果作者匿名、评审过程透明”的模式也许更为有利于在调控马太效应的视角下促进学术发展。

()提高学术评价的测度性,降低马太效应调控的主观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感到某领域马太效应过度,各类奖项和资源都集中在极少数,或者某领域马太效应很弱,核心区不明显,应该加强调控。但这种主观感觉是正确的判断还是一种错觉,马太效应调控到何种状态是最优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单纯地依靠拍脑袋、想当然并不可行,这就需要加强学术评价的测度,给出更为准确的数据依据。比如,当前林林总总的核心期刊目录,每个版本的新上榜率是多少,榜单排名位次调整率是多少,这些数据与其他国家同类数据的对比情况怎样,这些数据处于怎样的范围内最有利于学术发展?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测度,对于有的放矢地调控核心期刊马太效应十分关键。然而,这却是当前学术评价领域较为忽视和缺失的。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学术评价数据库已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围绕调控马太效应的需要,增加学术评价数据库的测度对象和指标、扩大测度范围、完善测度手段和工具,不失为改进学术评价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有了这些测度数据,才可能有效调控马太效应,避免因利益不均而引发的学术界内部矛盾冲突,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形成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和科研环境。

上述围绕马太效应和学术评价两者之间的二维关系我们进行了一些讨论,并尝试提出了马太效应调控视角下学术评价机制的改进策略。然而,学术发展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联系,马太效应和学术评价之间的互动机制也会受到许多其他变量的影响和干扰,改进学术评价仅能作为调控马太效应的可选路径之一。因此,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扩展研究变量的范围,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

此外,从马太效应角度讨论学术评价机制改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本文也仅从理论层面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初步改进策略,策略的可行性仍待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注释】

[]罗伯特·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9页。

Tuire P,Erno L,"Exploring Invisible Scientific Communities:Studying Networking Relations within an Educaitonal Research Community.A Finnish Case",Higher Education,4(2001).

③本文中的“学术个体”是指组成学术共同体的各类基本单位,比如学者、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社等。

④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http://cssci.nju.edu.cn20131210日。

⑤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研究报告》,2011329日发布。

⑥姜晓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⑦张墒、高淑桂、刘春华、张书胜:《论期刊工作的马太效应》,《编辑学报》,1995年第2期。

⑧张慧玲:《美国高校科研竞争中“马太效应”现象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2期。

⑨宋嵘嵘:《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马太效应”》,《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2期。

⑩杨红艳:《学术评价如何推动成果创新——对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机制的探讨》,《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1)张慧玲:《美国高校科研竞争中“马太效应”现象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2期。

(12)Crane D,"Scientists at Major and Minor Universities:A Study of Productivity and Recogni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965).

(13)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4)侯佳伟、黄四林、刘宸:《学术论文的“马太效应”——基于2009年度CSSCI人口学期刊的分析》,《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5期。

(15)马健生、孙珂:《高校行政化的资源依赖病理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6)[]罗伯特·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22页。

(17)数据来源于20149月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调查。

(18)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11)2015331日发布。

(19)樊桂清、贾相如:《高校科研领域内“马太效应”对青年教师发展影响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2期。

(20)Clemens E S.Powell W.Mellwaine k,"Careers in Print:Books,Journals,and Scholarly Reput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1996).

(原载《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