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俗读物

【张天行】清末紫禁城门警之奇闻

 

记忆中某年春末,因组织学术活动去保定河北大学,当地朋友热情,工作之外陪同参观保定军官学校。我是第一次来,院内游览的人较少,甚至有点冷清。从墙上的介绍文字中,我看到了家乡人的名字,兴奋地指点着;晚饭后,又一起在新建的军官学校广场徜徉,朋友在旁边介绍,我脑海中浮想一个世纪前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学习演练军事本领,毕业后为理想功名一路战火地去拼杀。由此,对保定留下深刻印象。

这几天,我翻阅齐如山的《北平杂记》。齐,20世纪的戏曲名家,一生致力于国剧的研究,他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功不可没,故有“赏梅勿忘齐如山”之说。从书中看到与保定军官学校相关的材料,眼前一亮,兴趣盎然地读下去:

“前清末年,保定府立有‘武备速成学校’,后改‘军官学校’,曾经热闹一时,因有许多阔人也入校受训。当时城门禁令颇森严,夜间关城之后,如持有‘门照’,始可叫开门。其时有许多当教员者,城内城外学校多有兼课,夜间出入恒感不便,倘无门照,或有门照而忘却携带,则走到城门,势必碰壁。于是大家聚议,设法与城门警员作弊,但不知能否办得通。

“一日夜间,由一人持纸包几角银洋,即行叫门。门警问:有门照否?曰有,随即持纸包隔门交彼,彼曰:这是门照吗?答曰:那不是门照是什么?说时语气很硬,门警遂开门放进。以后,大家便放心,虽无门照,亦不至碰壁了。”(《北平杂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1月第2次印刷,第199页。)

有钱能使鬼推磨。腐败使城市安全出现了漏洞,但类似的事在清末社会中当是较普遍的,并不稀奇。从这里倒是知道,那时保定还存有完整的城墙,城墙是何时拆掉的呢?有机会当询之保定的朋友。

令人惊奇的,是作者为我们记述的紫禁城门警情况:

“我随先君(按:光绪戊戌前后时)进东华门时,刚到门洞内,忽听‘喝’的一声,吓了我一跳,前后左右一看都无人,不知此声从何处而来,因黑夜看不真。细一看门洞内,地下躺着十几个人,他们都是把门的兵丁差役。他们本应该站班,有时候还要盘查,就是不盘查,也要详细地视察视察。但他们怕冷,都不起来,就躺在被窝里,在枕头上喊这么一声。这岂非笑谈?倘我不是亲眼得见,若只听人说,我一定不会相信的。”(同上,第17页)

何以如此?制度法规自然是不缺的。联想当时清朝众多权贵的颟顸腐败,是否可以推想:如果上层统治者置国家民族的前途于不顾,只想着抓权敛财,沉溺于种种奢侈享乐,如慈禧在军事危机不断时竟为了“乐和”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底层兵丁差役便也懵懵懂懂,想着钱财、舒服,城防等事只是敷衍应付,最后就出现极端可笑的场面。

上下相嬉,懈怠堕落之风推展弥漫着,边境上的武备缺乏真正的战斗力,一遇战事,敌兵如入无人之境。什么“金汤永固”“把住大门就是了”,都不可靠的。晚清中国书写了“血泪” 的历史,从上述琐碎的史料中,不难读出一点征兆或原因,让人喟叹,更令人警醒。

(原载《 中国青年报 20160411 02 版)